摘要:只是回國轉型做演員,對於韓庚來說並非是一件輕而易舉之事。2003年,19歲的韓庚選擇去韓國發展,此前他對韓國偶像團體所需要的技能,一無所知。

如今的娛樂圈,被一票小鮮肉承包。

並非內涵“小鮮肉”如此的包裝人設不好,但總會有人選擇不斷突破自己,撕掉身上一個又一個固化標籤。

4月20日,電影《我們永不言棄》正式上線。

#韓庚暴瘦#的話題,隨之登上熱搜。

經過四個月的高強度訓練以及兩個月的拍攝,他儼然不再是那個,即便而立之年也還是滿臉奶油味的偶像。

取而代之的,是肉眼可見的腱子肉,以及渾身散發出的男性荷爾蒙。

(狂掐人中……)

這誘人的身材可不是白練的,這完全是出於電影角色的需要。

影片最後15分鐘的重頭戲——韓庚飾演的周始與新拳王的PK對決。

拳拳“打”在對方的身上,幾乎沒有任何的作假痕跡,加上快慢鏡頭的來回切換,直接讓觀衆腎上腺素飆升,刺激感絲毫不亞於專業的拳擊比賽。

電影除了暴爽的武戲,韓庚的文戲同樣深入人心。

這是一個關於父親家庭責任的故事,也關乎身爲男人的那股尊嚴。

經歷牢獄之災,周始仍然選擇重返拳臺,以永不言棄的拼搏信念,精神鼓舞身患重病的女兒。

鐵漢也有柔情的一面。

單從電影呈現出來的效果來看,韓庚的演技着實在呈階梯式地往上攀升。

當狂熱的粉絲還沒緩過神的時候,他早已經卸下壓力與包袱,成功從偶像轉型成爲演員。

正如他所說的:

“每一塊肌肉的練成,就是我轉型路途中的一小步,就算咬碎牙我也要堅持下去。”

他一直在成長,從未停歇。

上世紀九十年代至21世紀初,韓流湧入內地市場,一大批韓國男團女團的橫空出世,纔算真正鞏固了韓流的地位。

而中國市場就是一塊巨大的餅,韓娛公司們都對這塊大餅虎視眈眈。

在韓流打入中國市場的同時,他們也開始在中國挖掘可用之才。

韓庚,正是被萬里挑一出來的。

提起當年的韓庚,火到什麼程度?

作爲第一個正式在韓國出道的中國藝人,也稱得上是第一代流量之王,憑藉自己的實力開啓中國娛樂圈的“頂流時代”,紅得人盡皆知。

簽約出道的那一刻,就註定了他必然寫進內娛發展的歷史篇章。

光環的背後,是你想不到的心血。

2003年,19歲的韓庚選擇去韓國發展,此前他對韓國偶像團體所需要的技能,一無所知。

爲了達到標準,身爲練習生的他必須硬着頭皮,全方位無死角地學習任何課程。

高強度的練習連續超過20個小時,乃兵家常事。

有次甚至練舞練到骨折,整整兩個多月都不知道,發現的時候骨頭已經長起來了。

身在異國他鄉打拼,難免遇到不公的時候。

當時的韓國會限制外籍藝人的表演,加之公司方面沒有協調好,以至於兩三個月的時間段裏,韓庚只能戴着面具上臺表演。

韓庚遭受到的辛酸,遠遠不止於此。

只是,作爲開闢韓國市場的初代中國藝人,他似乎往自己身上扛起了“開路人”的責任,爲前往韓國發展的後輩們掃清了許多不必要的阻礙。

出道四年,Super Junior紅到炙手可熱之時,韓庚選擇與公司解約。

與其說解約,倒不如說是“出逃”。

練習出道的那幾年,韓庚的所有時間都用來在組合打磨唱跳,真正留給他自己的時間並不多。

公司變本加厲的待遇,也壓垮了他最後一根稻草。

演員夢,一直紮根於他的內心。

只是回國轉型做演員,對於韓庚來說並非是一件輕而易舉之事。

他仍然被當作“外人”,質疑聲此起彼伏——韓國呆不下去了纔回國撈錢?一個唱跳偶像幹嘛淌演藝圈這攤渾水?他有實力做演員嗎?

面對流言蜚語,韓庚從不後悔自己的選擇。

正如他在《圓桌派》裏說的:“不能讓粉絲綁架你的人生,難道我30歲了還要在組合裏蹦蹦跳跳嗎?”

即便被某些粉絲唾罵忘恩負義,但卻無不透露着他對事業的野心。

解約回國的第二年,他接拍了人生中的第一部電影《大武生》。

十年前的高曉松,早已經洞察到“流量”所能爲電影帶來的效應,只可惜“雷聲大雨點小”,第一部轉型演員之作撲街了。

好在韓庚,沒有放棄。

他接受採訪多次直言道——我真的很想做演員。

《建黨偉業》、《致我們終將失去的青春》、《前任攻略》、《有一天》、《萬物生長》……

無論角色大小,韓庚在演藝圈這條路上沒有急於求成,一步一步腳踏實地。

記得接演《萬物生長》前,他對導演李玉說道:

“導演,無論你怎麼打碎我,無論你讓我做什麼,我就是想把這個角色演好。”

努力總有回報,出演賀歲檔《前任3》,讓他一舉成爲坐擁20億票房炙手可熱的男演員。

戴上緊箍咒含淚大喊“我愛你”的橋段,儼然成爲當年觀衆心中最不可磨滅的畫面。

你以爲他止步於此了嗎?

並沒有。

這次上線的《我們永不言棄》,讓觀衆再次看到他做演員的野心。

爲達到角色那般標準拳擊手的身材,他進行了長達四個月的體能訓練。

硬生生把小鮮肉,練成了肌肉猛男。

拍攝過程,韓庚不用替身,與專業拳擊手對打,那可都是近身肉搏。

據導演透露,他的頭部硬生生地扛下了1000拳。

“我不想找一個替身來幫我打,我希望真的是自己來,最真實的感情、最真實的動作、最真實的韓庚。”

最後電影呈現出來的,正如拍攝那般真實。

次次出拳,隔着屏幕都感到痛。

拋開電影兩極化的評價,至少在詮釋角色方面,他做到了突破自我。

從流量偶像到實力演員,並非有不可逾越的鴻溝。

韓庚,他也不止扛下了那1000次重拳。

只要放下曾經緊握不放的包袱,做回真實的自己,必定會讓衆人驚豔。

有人問韓庚:“你會在乎別人對你角色的評價嗎?”

他回道:

“我會虛心地去接受大家對我的質疑,從中去選擇,我在什麼地方可以去改進,善意的這種質疑。”

同時,他也不會永遠活在別人的評價裏:

“最不想聽到的評價,其實是不理智的一些質疑,我希望大家是理智地去判斷事情。”

回國發展11年,對韓庚的質疑聲就從未停歇過。

同樣,他對演員之路所付出的心血和做出的選擇,也從未抱怨過。

就像《我們永不言棄》裏的說到的那般:

“能喫得下拳頭的人,纔有機會成爲強者。”

如今的韓庚,涅槃重生。

說不上是所謂的強者,但他有的是機會。

這些機會,都是由他親手爭取的。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