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年,新中國軍隊第一次進行授銜的時候,規定了按照“德”、“才”、“資”三方面來作爲衡量幹部等級的一個標準。不過對於開國將帥的軍銜的認定經過慎重的考慮和討論,元帥、大將和上將的名單到授銜的時候都有了變化,由於大將人選進行了壓縮,原定大將有十多名被調整成了上將,所以上將名單也有所改變。因此,有3名本來有望被授予上將軍銜的將領,最後被低授了中將,他們都是誰呢?


其中兩位,來自紅一方面軍,分別是莫文驊和郭化若。莫文驊,廣西人,是參加過百色起義的老革命,解放戰爭時期最高當過第四野戰軍第14兵團的政治部主任,1952年開始評級的時候,莫文驊是東北軍區的政治部主任。

作爲大兵團的首任政治委員,莫文驊當時只被評定爲副兵團級,而當時大部分正兵團級幹部被授予了上將及上將以上的軍銜。這直接導致了莫文驊和上將軍銜擦肩而過。面對這個結果,莫文驊是有想法的,他認爲是當時的東北軍區司令員高崗從中作梗。

因爲莫文驊曾經在八路軍時期,因爲軍民關係而和高崗鬧過矛盾。後來爲了安慰莫文驊,羅榮桓、林彪等人親自找莫文驊談過話。不過縱觀莫文驊的經歷,他被授予中將軍銜很大因素,是他長期在軍隊的機關院校工作,在軍隊裏擔任主官的時間比較短,因此最終才被授予了中將。


郭化若,1904年出生,黃埔軍校第四期的畢業生,和莫文驊一樣,投身革命的時間比較早,解放戰爭時期擔任過兵團的政治委員。只不過莫文驊在四野,而郭化若是第三野戰軍第九兵團的首任政治委員。

郭化若也是長期在機關、院校等地方工作,還曾經一度被開除黨籍,時間長達七年,這影響了郭化若在革命早期職務的升遷,再加上他擔任軍政主官的時間很短。所以,在評級的時候郭化若就被評定爲副兵團級,最後被授予了中將軍銜。

廖漢生,當時是在上將預授的名單裏,他是出自於紅二方面軍。廖漢生,1911年出生,湖南人,早年跟隨賀龍參加的革命,在紅軍時期,擔任過師級幹部,抗戰時期是旅級幹部,建國後長期在西北軍區主持工作。


可是解放戰爭時期,廖漢生只是擔任軍級的政治委員,並沒有擔任過兵團級的幹部,而且在進行評定的時候,廖漢生還在南京軍事學院學習,當時學校裏的同學都埋頭學習,並不打聽軍銜的情況,因此廖漢生一直到授銜前沒多久才知道自己被評定爲中將,所以即便有意見也來不及反應。

後來三位將軍,莫文驊擔任過中國人民解放軍政治學院院長、福州軍區副政委等職,郭化若則擔任過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科學院副院長等職務,廖漢生則擔任過國防部副部長,不過其他擔任副部長的,都是上將,只有他是中將。不過如今他們都已經與世長辭。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