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青疫情期間在一線參與防控工作。受訪者供圖

11年前,我國非公黨建剛剛開始。面對我國政治領域的新命題,豐臺區馬家堡街道成爲北京首批試點,彼時還不到30歲的韓青接過考卷,成爲馬家堡街道時代風帆樓宇黨委書記。

11年過去,這裏已經有了14名正式員工、超千平方米辦公室和滿牆榮譽,12個商務樓宇、共1688家商戶像是細密的節點,串聯成馬家堡街道非公黨建“大網”。因爲這張“大網”,在今年的新冠疫情暴發期間,韓青所在黨委負責的樓宇和商戶積極配合防疫,並在防疫常態化後,逐步復工復產。

破題

企業漸漸“氣順了”

2009年1月,北京設立第一批非公黨建試點,馬家堡街道是其中之一。不到30歲的韓青離開工作多年的社區,接手新任務。

一個人、一間20平方米的地下辦公室、兩張桌子、一個鐵皮櫃……許是年輕,韓青沒感到害怕,只覺得一切新鮮。

“工作幹起來才發現竟然這麼難”,韓青回憶,由於企業對非公黨建不瞭解,自己經常被當成騙子拒之門外,有些企業去了很多次卻連負責人都見不到,到前臺就被攔住了。這些企業的態度,韓青非常理解,“他們要有個接受的過程。”

128家商戶,韓青一家家去走,時間久了總有收穫,“挖掘出了一些黨員,有幾個企業也對我比較認可。”

真正感到企業“氣順了”是在黨的十八大以後,韓青自己的工作也在那一時段“破題”了。

十八大以後,黨風廉政建設被突出強調,企業逐漸看到了政府辦事部門的作風變化。韓青回憶,就是從那時候開始,陸續有企業向她反映辦事容易了,只要按照程序走,事情就能辦成。

“十九大以後就更明顯了,從讓大家接受我,變成很多企業會主動來找我。”這些年,經韓青所在黨委發展的黨員已有30名左右。

發展

讓企業真正享受紅利

韓青的轄區有一家外資大型商場,剛開始接觸的第一年,對方同意建立黨組織,但日常工作只能以工作站名義開展。爲了迅速熟悉起來,韓青和黨委副書記每週六都要去商場“上班”。韓青說,堅持“上班”一年,這家企業終於被打動了。

工作打開局面後,韓青面對更多的是這樣的“具體問題”。

韓青體會到,非公黨建對象多是年輕人,他們要上班,且居住地未必在附近,因此必須考慮時間、路程、興趣等問題。

“我們是跟着商戶一起成長起來的”,韓青回想,最開始考慮到黨員都年輕,喜歡運動,黨委就號召大家去乒乓球、羽毛球場地一起鍛鍊,之後在附近AA制喫大排檔,玩桌遊。

2017年,企業進入轉型階段。那時起,韓青開始注重企業服務,幫助企業引入投融資,制定企業轉型策略,幫助科技型企業申請國家政策,認定高新技術企業,讓企業享受到政策紅利。

目前,馬家堡街道時代風帆商務樓宇黨委有正式員工14人,負責12個商務樓宇,共1688家商戶,其中80%已經建立了黨組織。那間位於時代風帆大廈的20平方米地下辦公室也已經擴展到500平方米,作爲黨建活動空間。

創新

“做這份工作就要動這個腦子”

一站式樓宇黨羣服務中心,樓宇黨委一鍵響應“吹哨報到”機制,預約制服務實現15部門隨叫隨到……韓青所在黨委以“創新”聞名。

“我沒覺得是創新,做這份工作就要動這個腦子”,在韓青看來,所謂創新,不過是常規方法無法推進工作時,想出來的辦法。

比如,要求黨員加強學習,每天集中培訓不現實,那就改用手機平臺;吹哨報到整合了企業訴求,那就再延伸一步,運用大數據分析訴求,提前預判企業可能遇到的困難,未訴先辦。

“一個工作怎麼能更好地幹,就要動腦子”,韓青說,相比創新,她更看重基礎工作的重要性。她要求團隊每個人都要對自己負責的企業信息瞭如指掌。

今年新冠肺炎疫情暴發,韓青一直帶領隊伍參與疫情防控。由於對所負責樓宇和商戶信息充分了解,黨建工作得力,商戶對防疫措施給予了充分理解。

疫情防控常態化,下一步企業要逐漸迴歸正常生產經營活動,很多企業面臨經營困難,所以我現在的重心就是幫助企業恢復生產。——韓青

新京報記者 姜慧梓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