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公英加茯苓真的可以治病嗎?你的理解真的正確嗎?今天相關專家帶各位一起了解一下,蒲公英是屬於藥食同源的植物。

作爲中藥常常在晚秋的時節採挖帶根的全草,去泥曬乾之後以備藥用;平時作爲野菜,可涼拌、炒食或者做湯,雖味道略苦,但是營養非常的豐富。

蒲公英的身影遍佈大江南北,早在古時候就已經成爲了一味常用的中草藥。《本草新編》之中就曾記載了:“蒲公英,味苦,氣平,入陽明、太陰,潰堅腫,消結核,解食毒,散滯氣。”

蒲公英別名黃花地丁,古時曾傳說誰能找到“紫色的蒲公英”就可以得到完美的愛情,但其實蒲公英根本就沒有紫色的,都是開黃色花朵的,那種所謂的“紫色蒲公英”實際上是另一種植物,叫做大薊,當然這也是一種中藥。

蒲公英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散結類的藥物,而茯苓則是有健脾利水的作用,對於脾虛水腫的病症有一定的治療作用。

如果二者合用進行泡水飲用的話,有清熱毒,利溼、健脾的作用,如果其身體有這方面的不適的症狀的話,可以喝用此二藥泡的水進行飲用。


由於蒲公英味苦甘性寒,主入肝,胃經。爲清熱解毒藥,對治療乳癰,肺癰,腸癰以及咽喉腫痛之熱邪引起的疾病皆有理療功效。而白茯苓味甘淡性平入心脾胃肺四經,主利尿滲溼,滋益心脾,寧心安神臣助。

至於蒲公英與茯苓二味合用。可以增強清熱利溼的作用,對心經小腸之溼熱所致的小便淋瀝澀痛,以及黃疸有藥到病除的功力。對其它溼熱引起的疾病也有很好的清除治療。

茯苓,常用的爲白茯苓,除此之外還有赤茯苓、茯苓皮以及茯神等。白茯苓性平,味甘、淡,歸心、脾、肺、腎經,具有健脾和胃、淡滲利溼、寧心安神的作用。


由於其既可以健脾而且又可以滲溼,故對於脾失健運造成的腹瀉、白帶增多有一定的奇效,可以一舉達到標本兼治的目的。

而赤茯苓,古代醫家陶弘景曾說過“茯苓赤色者利”,意思是赤茯苓比起白茯苓來說更善於利水消腫,且茯苓皮的功效也與其相似。至於茯神,則爲茯苓菌核中夾有松根的部分,其寧心安神的效果也會更佳。

此外,還有一種藥物稱爲土茯苓,雖然與上述的茯苓家族名字比較的相似,但卻是來源於不同的植物。土茯苓一般歸胃經和肝經,具有解毒,除溼,通利關節的作用,比較出名的就是多用於治療梅毒及汞中毒所致的肢體拘攣,筋骨疼痛

當然了茯苓和蒲公英可以一起泡水喝,茯苓有健脾寧心,利水滲溼的作用,蒲公英可以清熱解毒利溼通淋,消腫散結的作用。但是需要注意的是,我們要清楚自己對蒲公英過不過敏,另外一點就是蒲公英的量不宜添加過多。

由以上蒲公英、茯苓的功效和主治,在臨牀上面常配伍治療以下的疾病:

1、泌尿系感染:

主要的表現爲小便灼熱,尿急尿頻。蒲公英清熱解毒,通淋(相當於西醫的泌尿系感染),現代醫院有所研究,蒲公英具有廣譜抗生素,抗病毒作用。

茯苓利水,其實也就是利尿,有助於泌尿系細菌的沖刷,促進感染的恢復。兩藥合用,可以治療泌尿系感染。

2、治療由幽門螺旋桿菌引起的胃炎:

主要的表現爲上腹部灼熱,反酸腹脹。蒲公英歸肝、胃經,具有疏肝清胃熱作用,可以治療胃熱、胃脹。

現代醫學研究,蒲公英可以治療幽門螺旋桿菌作用。茯苓健脾,用於脾氣虛引起的脘腹脹滿。兩藥合用可以治療幽門螺旋桿菌引起不欲飲食,胃脹,胃熱症狀的治療。

3、治療黃疸:蒲公英清熱解毒利溼,茯苓健脾利溼。合用利溼退黃,可以治療溼熱引起的黃疸,主要的表現爲皮膚的面目黃染,小便黃。

4、用於急性腸炎、痢疾:抓喲的表現爲腹痛腹瀉,裏急後重,大便臭穢。茯苓健脾止瀉,蒲公英清熱解毒,現代醫學研究也具有廣譜抗生素作用。兩藥合用可以治療急性腸炎,痢疾引起證屬中醫的溼熱泄瀉。

寫給各位讀者的話:非常的感謝各位讀者耐心地讀到了這裏,目前爲止我已經更新了3038多篇的養生類文章,本着認真、負責以及嚴謹的態度.

我的每一篇文章都是非常用心的在寫,想了解更多養生類的精彩內容,快來關注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