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小的时候没有挨过父母的胖揍呢?哪个父母手里没有一两件趁手的兵器?中国式揍娃传统:笤帚疙瘩+鸡毛掸子,哪个孩子见了不闻风丧胆?哪个孩子屁股没与它们亲密接触过?小编记得自己小时候特别会看老妈的眼色,只要她开始扫视扫帚,就赶紧去把它紧紧抱在怀里……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这两样传统老物件也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以后小编打孩子也找不回童年的味道了(不是)。

当然,即便不借助工具,父母也有揍我们的办法——勤劳的双手。这双手在我们的小学作文里出现过无数次,被我们歌颂了无数次,我们甚至保全了他们的颜面,从不公开探讨这双手在我们的脸上、后脑勺、屁股上作用了多少牛顿的力。只是,父母却即便在【力的作用是相互的】这一前提下,也依然不惜与我们共苦。

我能理解家长教育不听话孩子时候忍不住动手,情绪的发泄通常在极度失控下是会直接作用在其他人或物上,家暴是,打孩子是,揍宠物是,砸东西也是。但即便是人的情绪极度失控,愤怒到了极点,在揍孩子上还是应该保留最基本的理智,那是个活生生的人,不是思想简单的小动物,更不是没有思想的物品,是人。他会是你在这个世界上最至亲的人之一,他是这个世界上目前为止最依赖和信任你的人。你可以因为他的不配合而惩罚他,但绝对不能把不配合触发的你的暴躁发泄在他的身上。

也就是说,你对待自己的孩子,要非常明确是在帮助他成长,而不是发泄自己的不满,让自己心里痛快。孩子再不懂事,靠暴力威胁产生的恐惧感来阻止其犯错是当家长的选择的最野蛮的教育方式,其实根本起不到教育的作用,只会令孩子害怕罢了。

最近中国翻拍日版《mother》的作品《不完美的她》备受关注,故事讲述了一个被家长体罚得非常严重的孩子在女主角的帮助下逃离原生家庭开始两人的逃亡之旅,女主角之所以如此同情被打得遍体鳞伤的女孩,是因为自己小时候也生活在一个家暴家庭里,她的母亲为了不让她在暴虐父亲的阴影下生活而选择将她遗弃,这让女主角对母亲既充满向往又倍感痛恨。随着逃亡中发生的种种,女主角渐渐明白母亲丢弃自己的苦衷,也在“女儿”的依赖中更加明白一个充满暴力的童年是多么凄惨。

这部剧非常深入浅出地让我们思考,搭上自己的自由去解救一个被家长狠揍的孩子值不值。也许在我们来看不值,因为童年不快乐好像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但同样童年不快乐的人会觉得,值。他们知道那种伴随一生的痛苦有多煎熬,他们更知道被家长体罚,当成破烂一样踢打的童年不叫不快乐,叫人间炼狱。

近日,一个小女孩被继母和亲爹虐打住进ICU的事件频上热搜,引起非常大的关注。孩子的惨状不忍描述,但能把一个人虐待成这个样子本身就已经不在体罚范围内了,这是非常邪恶的人格缺失。他们完全把孩子当成了所有物,根本没有当成是个有独立人格的人,认为自己有权利处理自己的所属物品,包括这个孩子。所以拿孩子当情绪的发泄工具,甚至是靠惩罚虐待孩子来获得精神上的快感,行为可谓丧尽天良!

今天是国际不打小孩日,也称“无巴掌日”。

我们一直都说,孩子是未来。因为他们在将来会成为社会运转中的一个环节,你甚至永远都不会想到一个人能为世界创造怎样的价值。希望每一个做家长的,在教育孩子上都能找到最温和有效的方法。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