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石曾原名李煜瀛,1881年出生於北京,其父李鴻藻在清同治年間曾任軍機大臣,是以保守著稱的清流派的代表人物之一。李石曾6歲即熟讀詩書,15歲從京城名儒齊禊亭習漢學,積累了深厚的國學根底。

1902年,李石曾隨駐法公使孫寶琦赴法國。1906年,他和張靜江、吳稚暉等人在巴黎組織了“世界社”,宣揚無政府主義。同年,經張靜江介紹,李石曾加入同盟會巴黎分會。1909年,李石曾在巴黎西郊創辦中國豆腐公司,以機器新法制豆腐,因而獲得豆腐博士的雅號。1911年李石曾回國參加辛亥革命。1912年李石曾和吳稚暉等人在北京創立留法儉學會,組織赴法勤工儉學運動,爲中法文化交流做出了很大貢獻。

1917年李石曾應蔡元培之邀回國擔任北大生物系教授。1920年,李石曾在北京創辦中法大學。同年,他得到孫中山和廣州政府的經濟支持,在法國建立里昂中法大學。1924年,在國民黨一大上,李石曾和吳稚暉被選爲國民黨中央監察委員。後來,張靜江和蔡元培也入選監委,李、吳、張、蔡四人並稱國民黨四大元老。1924年10月馮玉祥發動北京政變,驅逐了末代皇帝溥儀出宮。11月5日,李石曾以民間代表身份參與其事,出任故宮財產清理保管委員會主席,1925年成立故宮博物院,李石曾任院長。

1927年4月,李石曾與吳稚暉、張靜江等人支持蔣介石反共,“四·一二政變”後,李石曾又全力支持蔣介石在南京成立國民政府。1928年9月,應張孝若之邀任私立南通大學首席校董。抗戰期間,李石曾在歐美從事外交活動。1948年他回國任總統府資政,1949年以後去瑞士。1956年,李石曾定居臺灣,1973年逝世,葬於臺北陽明山。

李石曾原配夫人是姚同誼,是她的表姐,她的孃家乃“天津鹽商八大家”之一,承包了首都京鹽公櫃,富甲一方。在抗戰開始時,姚同宜離開北平到了上海,因患半身不遂,乃於1938年赴法國醫治,1941年病逝於法國里昂,葬於里昂洛牙斯公墓。而1942年12月李石曾在紐約主持召開第一次世界國際社會大會,與美籍猶太人茹素(Rosenberg)萍水相逢,墜入情網,次年一月,兩人便同居。但雙方約定:一方欲離婚,提出即可成立。4年後,李石曾提出離婚,欲娶了焦菊隱前妻林素珊。

1947年2月2日下午,李石曾與林素珊在上海舉行婚禮。林素珊自從再嫁李石曾,旋即到了臺灣,後擬周遊世界,抵南美烏拉圭首都孟德維的亞,卻羈留下來,並應其教育當局之請,籌辦中國國際圖書館。李石曾夫婦在烏拉圭居住數載,從事國際文化交流活動,不意1954年2月1日林素珊因腦血栓突然病逝,李石曾悲痛至極,親視含殮,葬於孟德維的亞公墓。

1956年,77歲的李石曾在臺灣,經齊如山介紹,又娶了42歲的田寶田。

李石曾有一男一女兩個孩子,都爲姚夫人所生。兒子李宗偉,久居法國,娶同鄉齊星佔爲妻(後續娶法國女子),夫婦逝後均葬於法國。女兒李亞梅,嫁夫婿朱廣才。李石曾有孫輩二男一女,長孫達敫,次孫爾歇,均娶法國女子爲妻,定居法國;孫女李愛蓮,久居臺北。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