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古至今,節儉是一直弘揚已久的傳統美德,堅持光盤行動,反對鋪張浪費,種種行爲都在提倡節約這一美德,就連小時候的教科書上面都寫着“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節約已經在我們民族的骨子裏根深蒂固,無論防患意識,還是優良傳統,都在反覆歌頌它的好處。

可如果有一天,一個人和你說,所有發生的問題都是因節約而起,你會有什麼反應,震驚這一毀三觀的事實,還是質疑對方的謬論?!

其實萬事萬物都有正反兩面,即使節約真的可以防憂解患,但其實它也有一些隱藏的弊端,最早站出來挑戰“節約”的是凱恩斯,他提出了節儉悖論,並且還提出了,國民的收入狀況是由消費影響的,當一個國家的收入減少的時候,其經濟也會隨之蕭條,反之,當國民收入增加,其國家的經濟也會繁榮許多,這一理論稱之爲“節儉悖論”。

“節儉悖論”是如何作用經濟的?

當一個國家經濟蕭條的時候,人們的消費慾望也會漸弱,儲蓄的慾望會增加,而這種消費慾望和消費能力的降低,也會導致這個國家的經濟持續走下坡路,從而人們的收入也會持續下滑,從而惡性循環,而這個國家的經濟也會不堪一擊,慢慢低迷。

從宏觀的角度來分析,如果人人都有着節儉的思維,那勢必會導致供大於求,甚至產能剩餘,工廠入不敷出,產業倒閉的現象也十分的嚴重,人們的收入會慢慢減少,從長遠上來看,節儉只能暫時滿足個人的安全感,但對於一個國家以及未來的發展,都不是什麼好事。

正因這一緣故,國家在提倡擴大內需,刺激消費,逐步將大家的生活水平慢慢提上去,讓一行帶動一行,用這樣的方式促進經濟的發展,仔細觀察你會發現,爲了提高大家的消費,很多政策都在對症下藥,比如家電下鄉,經濟廉租房,降息等等,都是爲了讓大家增加消費行爲,改善生活環境,對於一個國家來說,只有人們越花錢,國家才能壯大富強!

此外在個人的教育方面,更不能節儉,俗話說的好“窮啥都不能窮教育”,所以教育以及自我能力的提升上,更是不能節約。但要強調一點,節約雖然有害,但並不是提倡大家鋪張浪費,而是能能夠在自己的能力範圍之內,多多改善自己的生活,指望靠節儉致富很難,記得馬雲曾經說過“不節儉並不是浪費,是把錢花在該花的地方”,想要收穫,不付出是不行的。爲了更大的收穫,我們只能付出更多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