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玠,宋朝著名抗金将领。少沉毅有志节,知兵善骑射,读书能通大义。在宋夏战争中初露头角,成为副将。他和弟弟吴璘长期保卫四川,击退金兵侵略,又曾在和尚原、仙人关大败不可一世的金军,战功赫赫,声名远播。
宋建炎二年(公元1128年)金兵攻略泾原,吴玠归都统制曲端指挥,在青溪岭初败金军,开始了日后抗击金兵保卫四川的事业。宋建炎三年(公元1129年),宣抚处置使张浚召见吴玠,对他很赏识,授予统制官职。宋建炎四年(公元1130年)吴玠升为泾原路马步军副总管,金将撒离喝来攻,在彭原店被吴玠击败,金兵再次来攻,吴玠败走泾原,被降职。张浚爱才,启用他为秦凤副总管。农历九月张浚集合五路兵马与金军决战,出发前吴玠曾经表示反对。宋军在富平战役大败溃散,四川震动。吴玠收拢残部,在散关东面的要地和尚原设立营垒准备死守,风翔人民爱戴吴玠,给吴军输送粮食,常常被金兵截杀。老百姓冒着杀头的危险为吴军助饷,可见吴玠甚得民心,军民鱼水情深。
宋绍兴元年(公元1131年),金军为打开进军四川的门户兴元府(今陕西汉中),于五月发动了和尚原之战。当时参战的宋军仅有几千人,而金军至少有几万人,面对强敌,吴玠针对金军的弱点,采取“坚阵待之、更战迭休”的疲劳战术,又利用巉岩绝壁、沟壑纵横、鸟道崎岖的山地形貌,扼兵据险,“选硬弓强弩与战,分番迭射”,“弩如雨注”,居高临下打击敌人,迫使擅于骑射而拙于步战的金兵,弃马徒步作战,宋军大败之。又遣别将,从小道绕出敌后,断敌粮道。再派遣弟璘引骑兵三千设伏于原北的神岔沟。果然不出吴玠所料,没过几天金军因粮道被袭,退军至神岔沟,璘率兵夜袭,连破金营10余座,兀术身中流矢,“仅以身免,乘梯亟剔其须髯遁归”于燕山,派大将撒离喝留驻陕西,兵屯凤翔,与吴玠相持。此次战役,金军损失十之六七,宋军俘获金军头目300余人,甲士800余人,缴获器甲以万计,取得了辉煌胜利。史云:“金人自入中原,其败衄未尝如此。”《大金国志》记载:“兀术之众,自是不振。”南宋朝廷大振,升吴玠为镇西军节度使。
宋绍兴四年(公元1134年),金和伪齐十万大军进攻仙人关。早在吴玠退守仙人关之时,就听从吴璘“杀金平地阔远,前阵散漫,须后阵阻隘,然后可以必胜”的建议,筑堡设隘,吴氏兄弟率军分守要隘,互为犄角。金兵凿崖开道,循岭东下,猛力攻关,宋军依托险隘坚堡,“以驻队矢迭射,矢如雨下,死者层积”。翌日,吴玠乘胜督军反击,并命统制官王浚引军疾驰敌后,设伏河池,扼其归路,结果敌军大败,星夜亡去。金连年累战,未能入蜀,反损兵折将,“遂还凤翔,授甲士田,为久留计,自是不复轻动矣。”吴氏兄弟因屡胜金军,声威大震,名扬陇蜀,朝廷诏授吴玠为检校少师、川陕宣抚副使,授吴璘为定国军承宣使。
宋绍兴九年(公元1139年),宋金和议成立,双方以大散关为西部边界,赵构知道吴玠功劳极大,赐他特进、开府仪同三司,四川宣抚使,兼节制陕西阶、成等州;太监送皇帝的诏书到四川的时候,吴玠已经病重,赵构命令太医去给他看病,不料路途遥远,太医还没到,吴玠就死在仙人关了,终年四十七岁。宋帝追赐少师头衔,谥号“武安”,宋淳熙年间,追封涪王。
吴玠保卫四川十年,注意裁汰冗员,任用贤能,他修复水堰,提倡屯田,使乱世百姓安居乐业,把四川变成经济文化十分发达的重镇,为朝廷提供的收入帮助南宋稳定了局势,为后来宋朝长期抵御金朝和蒙古的侵略奠定了基础。他喜欢读历史书,每看到书上有可注意的地方就在桌上和墙上作笔记,以致墙上写满了格言。元人脱脱评价他说,“用兵本孙吴,务远略,不求小近利,故能保必胜。御下严而有恩,虚心询受,虽身为大将,卒伍至下者得以情达,故士乐为之死。选用将佐,视劳能为高下先后,不以亲故、权贵挠之。”
吴玠有勇有谋,无数次与金军兵戈交锋,历经彭原店战役、富平之战、和尚原战役、饶风关之战、仙人关之战,用毕生精力保卫川陕,战功卓著,与岳飞、韩世忠一样,是赫赫有名的抗金英雄。
(图片来源于网络)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