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因为疫情的特殊性,张军原先驾驶的普通救护车已经不能接送患者了,现在队里用于转运患者的救护车分为负压救护车和前后舱室隔离两种,每次出车会根据病人情况分配不同的救护车。老张说,坚守是由信念和喜爱所支撑的,每天的工作没有时间记录出车的次数,心中只记得目的地的具体方位。

编者按:今年无疑是特殊的一年,新冠肺炎疫情打乱了人们的节奏,也给整个城市按下了“暂停键”。但随着疫情的防控,街道热闹起来了,快递繁忙起来了,出租车跑起来了,工地的机器又响起来了……城市复苏起来了。

城市复苏的背后,有这样一群人,他们在抗疫期间默默奉献,舍小家为大家,在本职岗位上付出着常人难以理解的艰辛;如今,他们又快速投入到复工复产的一线,继续奋斗着。他们,是这个城市最普通的劳动者;他们,是我们最可爱的人。在这个五一劳动节,让我们一起向他们致敬!

“我只是个摆渡人。我们都会上岸,阳光万里,到哪里都是鲜花开放。”

在疫情的洪流之中,有这样一群人,他们与新冠病毒近距离“接触”,“摆渡”着一个个生命往来于医院之间。每天不分昼夜,随叫随到,用最快的速度奔波在生命的长廊里,与时间赛跑。

在那个看不见的战场中,种下一颗颗生的种子。他们是“生命方舟”上的“摆渡人”,更是病人生的希望。

所谓英雄,不过是平凡人在危难前选择英勇。所谓担当,不过是普通人在困难中选择坚持与坚强。在2020年初的特殊战场上,每一张平凡的面孔,都值得致敬与铭记。

来源:西部网-陕西新闻网

张军正在认真仔细地进行个人消杀工作。

出发

“西安这座城市东西南北我都跑遍了,哪条路快哪条路爱堵车,基本都清楚。”47岁的张军是西安市120急救中心特勤大队的一员,作为队里的老司机,连续90天,他始终守在一线。疫情发生后,特勤大队承担着全市疑似新冠肺炎病例的呼叫转运工作。

“老张,准备出车!”接到电话,张军立即起身,准备穿上专属“装备”:两层口罩、两层手套,帽子、鞋套、防护服等都要按顺序穿好。

穿脱小心,但也必须迅速。从最开始的20多分钟到如今,老张已经可以达到5分钟之内穿整完毕。他说,每一个步骤,每一个动作,自己早已经熟记于心。他说,自己每天的工作属于高危,只能通过防护保障自身的安全,而保障好自己的安全是对每个人的负责。

每接送转运一次前后需要3-6小时的时间,期间他不能喝水。

来源:西部网-陕西新闻网

张军说,虽然大男人穿着纸尿裤说起尴尬,但时间一长,也就适应了。

“防护服穿上就脱不了,有时候运送病人路程时间长,只能穿上成人纸尿裤。”老张说,患者情况如何都是未知数,当然一分一秒都不能耽搁,也耽搁不起,虽然大男人穿着纸尿裤说起尴尬,但时间一长,也就适应了。

别看平日的驾驶没什么难度,但在“全副武装”后驾驶救护车并不是一件容易事。

随着气温的不断升高,张军呼出的热气不停地从鼻尖冒出来,护目镜时不时地出现起雾。

“行驶过程是需要快,但快不是必须的,安全才是首要的。”张军说,患者身体已经出现了很多不适的症状,不能再出现任何岔子,每一趟必须把患者安全接送到位。

因为疫情的特殊性,张军原先驾驶的普通救护车已经不能接送患者了,现在队里用于转运患者的救护车分为负压救护车和前后舱室隔离两种,每次出车会根据病人情况分配不同的救护车。张军说,负压式救护车最大的特点就是能“负压隔离”,对新发、突发性传染病实施紧急处理,使外界环境免受污染,采用负压式救护车,能够有效隔离感染者,也保障了自己驾驶时的安全。

来源:西部网-陕西新闻网

疫情爆发后,张军24小时待命,一天最多的时候要执行4次任务。

风险

两个多月前的一个下午,老张接到任务,需要转运一位八十多岁的确诊患者。由于转运过程时间长,老张早已做好了中途不吃不喝不上厕所的准备。

到达地点后,由于老人体重较重,且不能自主行动,老张傻了眼。同行的医生只有一人,以两个人的力量根本无法将老人抬抱上车,经过几次的尝试,都以失败告终。家属呢?经过询问,老人的家人已确诊感染,正在其他医院接受治疗,只剩下了老人一个人。

虽已看惯了生死离别,面前的老人依然让张军感到不是滋味。

经过人员的调配,老人最终顺利上车。送至指定地点后已经将近11点,张军的心终于放了下来。

忙碌了4个多小时后,他的防护服里早已湿透。“没啥大不了的,出汗了回去冲个澡就行了。”

回到队里,张军一天的工作还没有结束。仅仅脱下防护服就需要十几分钟的时间,而这十几分钟老张必须精神高度集中,洗手、消毒的过程就需要七八次。老张的手也因为多次消毒出现皲裂、蜕皮,但在他看来,皲裂、蜕皮只是证明了自己的消杀工作做得到位,他笑笑说,自己没什么辛苦的,队里每个人都是如此。

每天工作结束后,张军会在指定区域对急救车进行全面的喷洒消毒,用消毒液对每个角落进行擦拭。

来源:西部网-陕西新闻网

出车后,张军将救护车自行消毒一次。

虽然队里有专业的消杀负责人,张军还是坚持自己先行消毒一次。“门把手、方向盘、手刹这些重点部位我都自己擦一遍,我们救护车都是每天随机指派的,做好消杀工作也是对下一个‘战友’的负责。”

干他们这一行基本没有固定的吃饭时间,也没有固定的睡觉时间。疫情暴发后,老张24小时待命,一天最多的时候要执行4次任务,早上7点多开始出车,凌晨才能回到指定住处。

张军说,在这段时间里,累是肯定的,但看到现在疫情控制住了,自己作为一线的工作者,觉得一切都值得。

来源:西部网-陕西新闻网

“还是想回家看看,几天时间就行,想跟孩子聊聊,在家吃顿好的。”

坚守

“出车多少次?我早都忘了,刚开始还记着,现在一点也想不起来了。”从一月下旬至今,张军每天两点一线,每日穿梭在指定休息地点和救护车上。老张说,坚守是由信念和喜爱所支撑的,每天的工作没有时间记录出车的次数,心中只记得目的地的具体方位。

疫情刚爆发时,张军的心里也经常犯怵。由于起初对病情的不了解,对防护流程的不熟悉,心中也经常会打起“退堂鼓”。毕竟他的工作是要接触患者,要搀要扶要靠近,不怕才是不正常的。随后通过队里的知识教育和防护培训,老张的心才放下来,从刚开始的害怕到现如今的习惯和专业,老张笑着说自己也成长了不少。

老张不是陕西本地人,他的小家远在500多公里外的山西,3年前经人介绍来到西安工作。

因为有20多年的驾驶经验,他留在了120急救中心特勤大队,从一个大巴司机正式转变为救护车司机,他把这段记忆称作最美的“机缘巧合”。由于工作的原因,他已经近半年没有回家了,本想今年回家过个年,却没想到赶上了疫情的爆发。

来源:西部网-陕西新闻网

他是“移动的红区”上的“摆渡人”,更是病人生的希望。

老张说,自己家乡的美食不少,但他唯独还是最想念媳妇做的那一顿家常饭,他说累的时候能吃到家里的饭菜,可能是最幸福的事了。“好在家里人都很支持我的工作,知道我忙,可我还是觉得对他们很亏欠,对家人我少了太多的陪伴。”

提起家人,老张眉眼里尽是幸福和温暖,他说想家了就会打个视频电话回去,或者语音通话几分钟。但由于自己工作忙,视频也做不到天天进行。而远在外地的家人,对老张叮嘱最多的还是防护工作要做好。“还是想回家看看,几天时间就行,想跟孩子聊聊,在家吃顿好的。”

中午11点多,办公室里的对讲机再次响了起来。

“老张,准备出发。”“收到!”还没来得及说再见,他的身影便再次消失在医院长廊里……

记者手记:

危难时,他是生命的“摆渡人”,而在生活中,他也是一名父亲、丈夫、朋友……原本普通无比的他,担负高于着常人坚守、压力。

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斗中,救护车无疑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而张军则担任着“摆渡人”的重任。他在疫情防控期间24小时待命,承担着转运密切接触者或发热病人的转运工作,感染的风险可想而知,但他没有后退,而每次的转运任务都是一次挑战……

来源:西部网-陕西新闻网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