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只能說想得很美,在孟達的計算中,魏軍一個月後纔會到來,大家猜猜,司馬懿用兵花了多久時間呢。司馬懿當機立斷,寫了一封信給孟達說,“將軍當年棄劉備而去,我們當然知道你忠於大魏,纔會對你委以重任,現在愚蠢的蜀人都怨恨你,諸葛亮也想除掉你,纔會有流言說你叛國,別擔心,我纔不會聽信謠言呢”。

一談到司馬懿用兵,我們腦海裏就會浮現,司馬懿跟諸葛亮打仗,好像常常縮起來防守。但千萬別誤會司馬懿只會當縮頭烏龜,他真正最擅長的策略是閃電突擊。

我們來看看司馬懿兩場經典的代表作。

閃電突擊斬孟達

孟達原本是蜀漢將領,後來投降曹魏深受曹丕欣賞。諸葛亮第一次北伐,經過嚴密的策劃,除了多路進攻,他還設法讓孟達反叛。

不過諸葛亮是怎麼策反的,《三國志》並沒有詳細說明,《晉書》中倒是有寫到:諸葛亮先讓郭模詐降魏國,他一邊寫信說服孟達起兵,一邊把情報泄露給郭模,郭某又把這個消息傳給魏國,逼孟達不得不造反。

先不論這個說法是否正確,當初曹丕用孟達當新城太守,司馬懿跟劉曄都曾勸說,孟達不可信任。所以曹丕死後,孟達在魏國,確實就是個不定時炸彈,隨時可能爆炸。

更加糟糕的是,諸葛亮同時展開北伐,這下麻煩了:魏國要防範蜀漢,不能派大軍去鎮壓孟達;但又不能不管孟達,怎麼辦呢?

司馬懿當機立斷,寫了一封信給孟達說,“將軍當年棄劉備而去,我們當然知道你忠於大魏,纔會對你委以重任,現在愚蠢的蜀人都怨恨你,諸葛亮也想除掉你,纔會有流言說你叛國,別擔心,我纔不會聽信謠言呢”。

孟達收到信,頓時安心,他本來就是牆頭草,看了司馬懿的信以後,想說不必急着起兵。孟達在心中盤算着:司馬懿仍在宛城,距離洛陽800裏,距離我所在的新城1200裏,就算我要起兵,他發函請示皇帝需要10天,明帝下旨給他也需要10天,司馬懿再派兵過來又需要10天。

我有一個月的時間準備軍隊,到時候諸葛亮的援軍也來了,沒什麼好怕的。只能說想得很美,在孟達的計算中,魏軍一個月後纔會到來,大家猜猜,司馬懿用兵花了多久時間呢?

司馬懿只花了8天,日夜趕路殺到城下。吳蜀想要派兵支援也來不及,10天后司馬懿就攻破新城,將孟達的首級傳往洛陽。

司馬懿這個行軍速度,比打電話還誇張,完美示範什麼叫做閃電突擊。讓你根本措手不及,而且這個戰術恐怕只有司馬懿才做得到。

第一,魏明帝非常信任司馬懿,所以司馬懿不必請示皇帝,才能先斬後奏;

第二,司馬懿的演技也是這個戰術成功的關鍵。司馬懿演戲的水平可以說是影帝等級,後面我們可以單獨寫一篇。這次出征,他先假裝跟孟達寫信聊天,其實早在發兵打他了。

孟達收到信,還在那邊低頭看,悠悠哉哉的回信,等他抬頭,突然發現,司馬懿已經來到眼前!這比恐怖片還要恐怖,孟達倉促迎戰,內部又有人背叛他,那當然是必死無疑。

不過平定孟達,對司馬懿來說真的只是小菜一碟,不算什麼。我們接下來看另一場戰役,我認爲這是司馬懿軍事生涯中戰術最漂亮的代表作。

閃電突擊平遼東

司馬懿討伐遼東公孫淵,這場戰役也就是爲魏滅燕之戰。

遼東在偏遠的北方,本來就是難以控制的邊境地帶,公孫淵對魏國的態度也是反反覆覆,於是曹叡派出幽州刺史毌丘儉(guan,四聲)來對付公孫淵。

毌丘儉跟公孫淵交戰,喫了敗仗,又在遼東遇到連續大雨,又冷又下雨,怎麼打仗?於是明帝下令,叫毌丘儉撤退。這時候朝廷才明白,原來公孫淵不好對付。

公孫淵也不演了,自立爲燕王。魏明帝曹叡,只好再次請出他的王牌司馬懿。

這年司馬已經59歲了,他之前在西邊戰線抵擋過諸葛亮,在東邊戰線曾經大破諸葛瑾,結果現在又要向北遠征,司馬懿的體力跟生命力實在有夠猛!

魏明帝問司馬懿說,“你這次出征預計要花多少時日”?

司馬懿回答,“去程需要百日,攻破敵軍只要百日,回城百日,中間休息60日,一年之內必能完成”。

像這樣的遠征,糧草花費非常大,也就是說,如果司馬懿沒有在100天內攻破公孫淵,那就必敗無疑。就算是玩遊戲,這也是高難度的關卡。

司馬懿率領4萬大軍,公孫淵擁有步兵跟騎兵數萬人,公孫淵建築營壘、開挖濠溝,做好長期抗戰的準備。

兩軍先鋒戰,司馬懿派出胡遵打敗了卑衍,雖然魏軍初戰勝利,但接下來遼軍鞏固防守。遼軍也知道只要撐得夠久,就能贏得勝利。

司馬懿假裝讓主力軍隊攻向南方,卻奇襲東北,直接攻打遼東的大本營襄平。大家可能會想說,我知道了,聲東擊西嘛,假裝往南,真正的目標在於東北的襄平。

如果你這樣想,那你就中了司馬懿的計了!司馬懿目標不在襄平,而在於擊潰遼東的主力軍隊。遼東主將卑衍,以爲司馬懿要攻打他們襄平老家,於是他連忙派兵去援救,結果司馬懿再次擊破了卑衍。

看記載會發現,卑衍好忙,一下往南跑,一下往北跑,對照地圖來看,更能看到司馬懿用兵之神妙:當遼軍固守南方,司馬懿假裝奇襲東北,於是卑衍帶兵連夜趕回襄平,但司馬懿並沒有衝上襄平,他在首山停下腳步。

那公孫淵看司馬懿來到他家大門口,下令叫卑衍出擊。可憐的卑衍,到處折返跑,當然打不過魏軍的精銳部隊。遼軍越打越沒力,終於潰敗。

所謂奇襲,不一定要打別人大本營,在敵軍意想不到的時候攻擊,纔是閃電突擊的奧義。

這一戰,可以看出司馬懿用兵戰術碾壓遼軍。公孫淵根本猜不透,司馬懿到底要打哪裏。連續幾次交戰,遼軍節節敗退,退守襄平。

眼看司馬懿就要取勝,但這時又遇到問題,當時突然下起大雨,甚至淹及起水來,魏軍驚恐。有人說應該向後移動陣地,司馬懿下令:誰敢說要遷陣地的,直接斬首。

另一方面,朝廷聽聞大雨的消息,許多人都說應該召司馬懿回來,魏明帝曹叡沒有理會,他全權交給司馬懿決定。

話說上次毌丘儉跟公孫淵交戰,也是遇到大雨,可見遼東當地的天氣也是戰爭的一大難關。不過司馬懿早有準備,他利用船隻順勢而下,讓大軍包圍襄平,等到雨一停,他立刻堆起高臺,用連弩跟發石車不斷攻城。

公孫淵困守城中,面對魏軍的箭雨石頭雨,城內死傷無數,糧食又喫完了,有的將領直接投降魏國,遼軍已無心再戰,最後襄平破守,魏軍斬殺了公孫淵父子。

司馬懿將公孫淵的首級傳回首都,燕國自己設置的官吏上千名多,遭到處斬。

熊貓君有話說

回頭看看這場戰役:司馬懿那年6月來到遼東,8月平定公孫淵,如他所說只花費不到100天。

司馬懿的謀略跟計算能力實在太可怕了,一個老爺子在這麼短的時間內,消滅偏遠的勢力,還來得及回去過他的60大壽,這真的是難以想象。

看完司馬懿的用兵,應該對他的思維模式也有更進一步的瞭解。不少人說司馬懿最厲害的本領,就是忍耐,我覺得這樣說不夠精準。

其實司馬懿在戰爭上或政治上,他對於局勢的解讀更是厲害,那不是被動的忍耐,而是根據情報做好所有準備,主動化危機爲轉機,用一句話來說,司馬懿的人生哲學大概就是,“不該出手,絕不下手;一旦出擊,絕不留情”。

三國中有名的總督帥,各有所長。像諸葛亮擅長的就是多路軍隊並進,正奇相輔;周瑜的特色,當然就是那照亮江東的火計;而司馬懿的招牌就是迅雷不及掩耳的奇襲。

那麼換做是你,你喜歡什麼樣的戰術呢?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