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邦彦《绮寮怨·上马人扶残醉》

上马人扶残醉,晓风吹未醒。

映水曲,翠瓦朱檐,垂杨里,乍见津亭。

当时曾题败壁,蛛丝罩,淡墨苔晕青。

念去来,岁月如流,徘徊久,叹息愁思盈。

去去倦寻路程。江陵旧事,何曾再问杨琼?

旧曲凄清,敛愁黛,与谁听?

尊前故人如在,想念我,最关情。

何须渭城?歌声未尽处,先泪零。

《绮寮怨·上马人扶残醉》由周邦彦创作,被选入《宋词三百首》。这是一首写羁旅伤感的词作。上阕描绘醉酒徘徊津亭,抚景感慨,当年津亭题词处,如今已是蛛网笼罩,苔晕青青,令人感怀;下阕写忆旧事不堪回首,知音难寻,抒写羁旅愁情和对故人的怀念,令人感喟不已。作者多用反衬侧写、借物正意的手法,写得委婉曲折,全词情调凄清沉郁,深婉有致。

【注释】

① 绮寮怨:周邦彦创调。

② 晓风句:柳永《雨霖铃》:“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③ 去来:过了以后。来,语助词。

④ 去去:有二义,一是走又走,越走越远;一是去了又去,厌其频繁。此处当是后者。

⑤ 杨琼:唐代名妓名。此处代指意中人。

⑥ 愁黛:愁眉。

⑦渭城:即《渭城曲》,又名“阳光三叠”,本王维的《送远二使安西》诗,后作为离别之歌。渭城位于陕西省咸阳市南部,关中盆地中部,秦都区以东,渭河以北。曾是秦王朝的国都所在地,又是周、汉、隋、唐等王朝的京畿之地。

残醉朦胧之中,我上了马出发,凉爽的晨风吹着我,依旧半梦半醒。经过弯曲的河畔,看见翠瓦朱檐在水中倒映,垂杨和津亭,也都掩映在朦胧的波光里。当时,我曾在残破的墙壁题诗表达自己的志向,而今时日已久,墙壁上结着蜘蛛丝网笼,淡淡墨迹上有青苔铺过的影子,想人生一世沉沉浮浮,岁月象江河奔流不停。久久徘徊,叹息愁思无法停止。走呵走,已厌倦再往前行。回忆中荆州往年听歌的旧事最难忘,而从此后再没有见过唱歌的杨琼。她唱着旧日的歌曲,歌声与从前一样动人,只是她心不含愁,不知谁是知音?以前的酒友如果也在这里,定会想念我,虽然不出关,但一曲《渭城曲》,曲未唱完,我已涕泪零零,感动不已。

《绮寮怨》这一词牌始见于《清真集》,是周邦彦的自制曲,并且在《清真集》中只有这一首。绮寮,雕饰精美的窗户。“绮寮”再着一个“怨”字便有很重的深闺寂寞之感,适合表达相思怀人,离愁别绪这样一些感情。

这首词据孙虹(《清真集》的作者)考证作于荆州。词人曾在熙宁四年(1071)年与这位歌女(词中用杨琼代指)在荆州同游,熙宁五年(1072)春天之前离开荆州。再次回到荆州时已经时隔三十五、六年。(《周邦彦词选》孙虹、任翌选注 中华书局 2005年)我们不去深究这首词写作的时间和地点,就这首词流露的感情来说,应该是作者重回故地,在离开时突然看见过去自己与情人分别时的津口亭馆,所激起的对情人的深切的思念之情。

“上马人扶残醉,晓风吹未醒”起句很是突兀。“上马人扶残醉”隐括李白《鲁中都东楼醉起作》诗:“阿谁扶上马,不省下楼时。”晓风即晨风。从“残醉”和“晓风”两句可以看出词人通宵饮酒,直到天亮。周词中词人不仅不知道谁人扶上马,而且吹不醒,可见词人醉酒的浓度和深度,不可破除。作者由酒醉不醒写起,却掩盖了酒醉的起因,这是词人写词的顿挫处,也为后面感情的抒发埋下了伏笔。

“映水曲、翠瓦朱檐,垂杨里、乍见津亭。”这里要注意“乍”字,一个字透出很多惊讶来。猛然间看见了柳荫中的渡口亭馆,它坐落在水流曲折处,绿瓦红檐,特别醒目。“乍见津亭”惊醒了词人的醉意,也唤起了词人的记忆。“当时曾题败壁,蛛丝罩、淡墨苔晕青。意为多年以前,我曾在津亭的墙壁上题词,现在墙壁已经破败剥落,蛛丝笼罩,墨迹淡化,苔晕青青。这引起词人很大的伤感。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