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对孩子安全教育的缺失,导致现在公众急救知识整体缺乏的问题较为普遍,成为公共安全的一块短板,公共场所有人突发急病或发生了安全事故之后,其他人干着急没办法,不知道该如何救治,更担心救治不当反倒会适得其反。政府部门特别是卫生部门,应该对“急救知识”的普及真正重视起来,通过不同形式、不同载体进行宣传和普及,从娃娃抓起、从每个人做起。

艺人高以翔突然去世,不得不让我们反思几个问题

乔志峰

艺人高以翔去世。艺人看似风光,却面临较大的竞争和生存压力。一些综艺节目熬夜、强度大、节目环节设置难,对身体的伤害无疑是巨大的。

其实,何止是艺人,现如今普通人的生存压力也相当之大,很多人都处于过劳或过劳的边缘,由此带来严重的健康问题。据国家心血管中心统计,我国每年心源性猝死者高达55万,居全球之首。不少中国人都有“世界第一”情结,为了拿一个所谓的吉尼斯纪录装门面无所不用其极,可这样一个“全球之首”,带来的显然不是骄傲和盲目的自豪,而是悲哀甚至是耻辱。

高以翔突然去世,不得不让我们反思几个问题。

其一,究竟该如何正确定义敬业?

在职场,有一个段子很多人都耳熟能详。甲:世界上最痛苦的生活是什么?乙:加班。甲:世界上最最痛苦的生活是什么?乙:天天加班。甲:世界上最最最痛苦的生活是什么?乙:天天加班,还不给加班费。段子很生动,也很悲凉——现在的不少劳动者,正在过着“世界上最最最痛苦的生活”。

只不过,这种“世界上最最最痛苦的生活”,却披上了一个非常唬人也非常正能量的外衣,叫作“敬业”。曾经有某公司员工曝被辞退原因:按时上下班,没有奉献精神。他发帖表示:“被XX开除,领导的理由是:按时上下班,没有奉献精神。入职XX一个多月,每天都保质保量完成工作,没有出现任何纰漏生产事故,唯一就是每天准时上下班:9:00上班,18:00下班。结果前天领导找我谈话,说工作态度有问题,不敬业太懒散。不符合公司企业文化,让我主动离职。”涉事公司的做法,不仅严重侵害了员工的权益,也违反了劳动法规。

努力工作、全心全意工作、积极提高工作效率,当然都是敬业的应有之义。但敬业并不意味着要无限度地付出,更不意味着要让渡自身的合法权益。重新正确定义敬业,需要全社会观念的转变,更需要有法治来保驾护航。

其二,急救培训是否应纳入学校课程?

我觉得当然应该,具备最基本的急救知识,关键时刻能救命,可以减少很多因无人救治而导致的悲剧。这一点日益成为人们的共识。

不久前,杭州一名女大学生在哈尔滨机场救回一位猝死大伯,事件被热传。女孩是@杭州师范大学钱江学院 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的学生,她称所掌握的急救知识来自一次期末考试,当时做了关于医疗急救AED的选题,没想到真的救了人一命。这样的急救教育,不仅大学要有,还要从娃娃抓起。

全国人大代表、浙江省衢州市柯城区人民医院副院长陈玮就曾建议应急技能纳入义务教育。他提交了一份“将应急知识和技能纳入义务教育必修课程”的建议,希望“急救从娃娃抓起”的理念能深入人心,让急救知识和技能全面普及。这个建议有其必要性。政府部门特别是卫生部门,应该对“急救知识”的普及真正重视起来,通过不同形式、不同载体进行宣传和普及,从娃娃抓起、从每个人做起。在这方面,国外有一些好的做法和经验值得我们借鉴学习。

来自央广网的报道称,澳大利亚虽然没有将急救课程作为全国性的学生必修课程,但很多学校都已经展开了这方面的教学。在学校之外,急救课程也是澳大利亚人在毕业之前会广泛的去单独学习的课程。一个标准的急救课程一般花费不超过100澳币。学习时间一般只需要一到两天,学习之后会颁发急救证书。由于非常多的用人单位在招聘的时候会倾向于应聘者拥有这张急救证书,因此很多人在还是学生的时候,就会去联系学习这个课程,以掌握基本的常识。对于澳大利亚一些政府领导人来说,推动本省或者全国性进行低年级学生的急救课全面普及,是他们在换届选举的时候,能够吸引选民对他们支持的施政纲领之一。此外,在澳大利亚的各种庆典活动,嘉年华和适合孩子参加的各种其他的集会上,澳大利亚的急救中心、火警和警方往往都会积极参与,设置展位,在活动现场对孩子进行应急教育和宣传。

我还看到媒体报道的一个事例:2015年,澳大利亚一名9岁的小女孩儿就运用自己在学校学习的急救知识,挽救了母亲的生命。孩子的高素质不是天生的,而是包括家庭、学校乃至整个社会努力的结果。

就在写这篇小文时,又看到一则报道:由于冬季心脏骤停的案例增多,日本于17年加大在学校开展心脏复苏培训课程的强度,教小学生们如何运用心脏复苏术和自动体外心脏除颤器对休克的人进行抢救。当时就读三年级的土桥龟治还用学校教的知识救了父亲一命。

反观国内,这方面的教育无论是从实践还是从整体社会氛围,都不那么尽如人意。有调查发现,我国未成年人的急救知识非常匮乏,仅有不到5%的未成年人接受过“安全自护”方面的教育,不少四五年级的孩子甚至连小伤口都不会处理。尽管有专家建议应将急救纳入到学校的必修课程,只可惜,在应试教育依然强势的大背景下,包括安全在内的重要教育内容都常被有意无意地忽略了。

对孩子安全教育的缺失,导致现在公众急救知识整体缺乏的问题较为普遍,成为公共安全的一块短板,公共场所有人突发急病或发生了安全事故之后,其他人干着急没办法,不知道该如何救治,更担心救治不当反倒会适得其反。由此带来的后果,我们只要留心便可看到很多事例。在有些事故发生后,如果自救、急救及时,损失原本不会那么惨重。政府部门特别是卫生部门、教育部门,应该对“安全自护”常识的普及真正重视起来,通过不同形式、不同载体进行宣传和普及,从娃娃抓起、从细节抓起。

其三,怎样改善劳动者的生存状况?

针对心源性猝死高发,除了普及救急技能、在公共场所广泛配备AED,更需要从根本上改善国民特别是中青年的生活和工作环境,为他们减轻压力。比如,减少没日没夜的加班,不让劳动者过劳。

早在2011年,媒体盘点职场热点时,年轻白领“过劳死”是最受关注的热点之一:北京23岁的女白领方言因急性胃溃疡导致失血性休克而去世的消息,再一次把人们的目光聚焦在“过劳死”这个词上,不少人甚至发出了“下一个可能就是我”的悲鸣。“过劳死”或许不常见,但“过劳”现象普遍存在却是确凿无疑的。而导致“过劳”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无休无止的加班。之前有资料显示,中国普通劳动者人均劳动时间已经超过日本和韩国,是世界上平均劳动世界最多的国家之一。

我国劳动法明确规定,劳动者每日工作时间不超过8小时、平均每周工作时间不超过44小时。用人单位由于生产经营需要延长工作时间,每月不得超过36小时。超时劳动,创造了超额的剩余价值,是违反国家法律的超额盘剥。法律的规定、经济学的理论都非常正确,可这一切在劳动者现实的生存面前都显得那么的苍白无力。

“按时上下班”就是“没有奉献精神”,将加班上升到精神层面来对员工施加压力的现象,不止在一家用人单位存在。“舍小家为大家”、“没有任何借口”等等更是成了一些单位反复鼓吹的“企业文化”,谁敢提出异议立马就会被扣上“没有奉献精神”之类的大帽子。如果让你在加班和开除之间必须选择一样,你会选哪个?

你今天加班了吗?劳动者自身权益遭践踏敢怒不敢言、资方无视法律为所欲为,源于劳资双方地位的不对等。“按时上下班”就是“没有奉献精神”,不仅是劳动者的悲哀,更是法律的悲哀——劳动法规执行的刚性呢?相关部门监管的缺位,才是导致劳动违法行为频发和劳动者越来越弱势、资方越来越强横的最根本的原因。对无视劳动者权益的用人单位必须曝光和严惩,而包括分配体制在内的整个社会的公平正义更应该成为下一步改革和努力的重点。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