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日本所生產的茶葉幾乎都是蒸青綠茶 ,由於採收原料和加工方式的差異 ,茶葉的品質和檔次不同 ,從而又分爲: 煎茶、本玉露、碾茶、玉露、番茶、焙茶、玄米茶、莖茶、粉茶、玉綠茶。恩施玉露製作技藝延續唐代蒸青綠茶的製作技藝,也是目前國內唯一還留存下來的由蒸青工藝製成的綠茶。

日本茶葉區域佈局相對集中 ,主要分佈於靜崗、鹿兒島、三重 3個主產縣 ,地處日本中南部 ,這三個縣的茶園面積佔日本全國茶園總面積的 64. 4 % ,總產量佔全國產量的 74. 6% 。其中靜岡縣是日本茶葉的主產地 ,茶葉在日本國農業中佔有相當的比重 ,茶園面積佔日本全國的 41. 7 % ,產量佔全國的 44. 1% ,茶葉產值佔當地農業產值的 20 % 以上。

日本所生產的茶葉幾乎都是蒸青綠茶 ,由於採收原料和加工方式的差異 ,茶葉的品質和檔次不同 ,從而又分爲: 煎茶、本玉露、碾茶、玉露、番茶、焙茶、玄米茶、莖茶、粉茶、玉綠茶。

其中煎茶又分爲普通煎茶和深蒸煎茶。 煎茶毛茶由於芽葉老嫩和製法不同 ,品質差異顯著 ,高檔鮮葉經手工製做 ,可以做玉露 ,色澤墨綠 ,外形猶如中國的南京雨花茶;下檔的煎茶可以充當“番茶”和“焙茶”原料。

日本茶葉生產標準化程度高 ,各項生產都有標準可尋 ,茶樹修剪、採摘、加工、包裝基本上都實現了機械化和自動化 , 1987年 ,軌道裝置的問世又爲日本茶葉工程化、設施化生產增添了一個亮點。 近年來 ,還出現了“茶樹工廠” ,即全控式、無土式工廠化茶葉生產。

而中國到了明清時期 ,倡導以散茶替代窮極工巧的茶餅 ,以沸水沖泡的渝飲法替代傳統的研末煎飲法。

朱元璋下詔罷造團餅 ,“惟採芽茶之進” ,開創了中國改團 (餅 )茶爲散茶 ,改煮茶爲泡茶。在茶葉製作技術上 ,元朝名茶殺青是用蒸青 ,名茶揉捻只是“略揉”而已 ,至明朝一般都改爲炒青 ,少數地方採用的是烘青。

蒸青團餅茶的地位日漸衰弱 ,飲用散茶成爲了不可抗拒的歷史潮流 ,之後紅茶、黑茶、白茶、黃茶、烏龍茶及花茶各茶類的迅速興起與發展 ,引起了製茶技術的全面革新。至此 ,蒸青團餅茶逐漸退出中國製茶的歷史舞臺 ,而蒸青散茶也只是在某些區域生產、加工 ,在整個茶類中的規模日漸萎縮、地位逐步下降。

但也有部分地區保存了蒸青工藝。早在唐代,鄂西地區就有運用蒸青工藝製作的“施南方茶”問世,恩施玉露蒸青工藝自康熙十九年(1680)年延續至今。

十七世紀末至十八世紀末,藍氏家族在恩施芭蕉侗族鄉創立的“恩施玉綠”及其製作技藝,經歷了第一代至第七代的家族傳承,後傳承中斷。

二十世紀三十年代,由王乃庚、楊潤之等人進行這項技藝的異姓社會傳承,將“恩施玉綠”改名爲“恩施玉露”。在上世紀七十年代早期,由楊勝偉確立了恩施玉露理論體系和工藝流程,開始走上社會傳承的道路。

從 2005 年至今,楊勝偉和張文旗等人完成了恩施玉露的傳承與創新,並於 2014年成功申報國家級非遺,實現了恩施玉露在當代非遺語境下的傳承與再造。恩施玉露製作技藝延續唐代蒸青綠茶的製作技藝,也是目前國內唯一還留存下來的由蒸青工藝製成的綠茶。

關注【見識茶會】同名訂閱號,在線購買恩施玉露

中國是不是茶的發源地|茶的故事 (3)

天才都有這幾個特點|茶的故事 (6)

茶聖的茶技有多高|茶的故事 (7)

瞭解更多茶葉知識,歡迎關注【見識茶會】同名訂閱號,私信或留言

微店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