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这首诗很是范仲淹在江浙一带当官时所写,著名的松江鲈鱼便是苏州的特产,在他品尝过鲜美的鲈鱼后发自内心写了这样的感慨。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有些相似,只是不同之处在于范仲淹的同情之心一直未变,而李绅的同情心却随着时间而改变了,所以人都是会变的,能够一直坚持真的很难得,范仲淹做到了,从发奋学习到做个好官,他都做到了。

大家好,我们的飞哥裁缝铺又来了,今天起我们一起来分享历史知识,也许你可以得到意想不到的收获哦。
电视剧《清平乐》终于开播了,故事发生在北宋宋仁宗时期。宋朝是一个重文轻武的朝代,宋仁宗也是中国历史上以仁德治天下的皇帝典范,在他的勤勉治理之下创造了一个祥和的盛世。仁宗时期有许多朝臣都是历史上名的文学家,晏殊、范仲淹、欧阳修、司马光这些我们熟悉的人物都出自这个时代。
《清平乐》中的范仲淹一出场就十分精彩,一身平民装扮的范仲淹,就被书院的门卫鄙视,就连书院的学生都敢怼他说“人而无仪,不死何为?”但是他却不生气,还下定决心要好好教导这群顽童。这样的范仲淹不愧是一代名臣,不愧能写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样千古传诵的名句。除了《岳阳楼记》这样中学必背篇目之外,范仲淹还写过许多著名的诗词,他的忧国忧民思想也体现在他的诗中:
《江上渔者》
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
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
正是因为对老百姓的生活疾苦感同身受,范仲淹才能将自己忧国忧民的情怀写到诗里,付诸到执政的实践当中。他的《江上渔者》诗便是表达对劳动者生存状态的同情,对劳动本身的由衷感激。
这首诗很是范仲淹在江浙一带当官时所写,著名的松江鲈鱼便是苏州的特产,在他品尝过鲜美的鲈鱼后发自内心写了这样的感慨。范仲淹曾经在苏州做官,一到苏州之后就立即投人抗洪救灾的工作中,带病坚持在抗灾最前线。姑苏的秀美风光令他流连忘返,当地的美味也令他难忘。
“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每到鱼肥美的季节,江岸上往往人潮涌动,都为品尝鲈鱼的鲜美,不过谁注意过渔民的辛苦呢?“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一叶渔舟,风雨无阻地穿梭在大风大浪中,渔民冒着生命危险,捕鱼为生,又有谁能够体谅他们的无奈呢?当人们享受着渔民的劳动成果的时候,是不是也应该学会珍惜、学会体谅呢?
能有这种情怀的范仲淹其实也是个苦孩子,他两岁的时候父亲就去世了,然后他母亲改嫁,范仲淹也因此而一度改名朱说。范仲淹从年幼的时候就发奋读书,刻苦努力,关于他的故事最著名的就是“断齑画粥”。据说范仲淹在读书的时候,因为贫穷,每天晚上都会煮一锅小米粥,等到第二天让它凝固了再用刀将粥切成小块,每餐吃上两块,用于充饥,这样的日子整整持续了三年。
虽然,这个故事还有待考证,但是范仲淹读书刻苦、生活节俭倒是真的。后来刻苦努力的范仲淹终于凭借他的人品、才华,成为宋朝声望最高的名臣之ー,完美地诠释了什么是“知识改变命运”,完成了从一个贫寒子弟到国家栋梁的华丽转型。范仲淹死后谥号为“文正”,“文”是对学识的评价,“正”是公众舆论的评价,也就是说要得到群众最为广泛的尊敬和爱戴才能得到“正”的谥号,这样的评价是对他人生功绩的最好褒奖。
范仲淹的这首《江上渔者》和李绅的《悯农》“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有些相似,只是不同之处在于范仲淹的同情之心一直未变,而李绅的同情心却随着时间而改变了,所以人都是会变的,能够一直坚持真的很难得,范仲淹做到了,从发奋学习到做个好官,他都做到了。这样的范仲淹,你喜欢吗?
喜欢的小朋友一定要多多说说自己的意见,我们一起来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说的不对的也要指出来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