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小賀,今天我給大家分享的是一位老人紮根和田,奉獻自己的青春及一生的故事。他真誠、善良、熱情、執着,用自己平凡的一生,做出了不平凡的貢獻。

他叫何昌福,1935年4月22日,出生在湖北武漢漢陽縣一個貧困家庭,因爲貧窮,勉強上了小學,16歲參加革命,8個月後入團,還未正式上崗適逢劉青山、張子善案,全國展開轟轟烈烈的“三反運動”,這是何昌福先生人生第一堂政治課,警鐘長鳴、終生不忘,正是因爲"反貪污、反浪費、反官僚主義"這場運動,他更加堅定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跟黨走的理想信念,爲以後的人生打下堅實的基礎。

1951年,何昌福先生加入了西北銀行工作隊,先生白天在銀行上班,堅持利用晚上休息時間指導3個徒弟學習珠算,可謂是傾囊相授,在兩個月後的珠算大賽上,三個徒弟都取得了好成績,使何先生很高心,從此開啓了爲奉獻南疆漫漫長路。

時光飛逝1997年5月先生有一次路過和田孤兒院時,看到一個小女孩坐在馬路邊,傷心地哭着,自言自語的說着什麼。先生走過去關心的拉起小女孩的手,問道:小姑娘,爲什麼哭啊?小女孩抬起頭看着先生瞬間哭的更傷心了抽泣着說:我要媽媽,我要媽媽!這時,旁邊孤兒院的院長焦急地跑過來說:這個小姑娘是前一段時間剛被送到孤兒院的,可能家裏窮得實在揭不開鍋,養不起孩子,才把孩子扔在了孤兒院。先生聽完甚是心疼地看着小女孩,憐愛之心油然而生。他張開了臂膀,給予這個女孩父親一般溫暖的擁抱。先生當即決定收養這個小女孩,拿出自己的積蓄2000元捐給孤兒院,那時的2000元,差不多半年的工資,對經費短缺的孤兒院來說無異於雪中送炭,可以救助更多像小女孩這樣的兒童。之後,先生經常去探望這些孩子們,每次去都帶着孩子們喜歡的零食、衣物、學習用品,在孩子眼中,何昌福老人就像一位偉大父親一樣,帶給孩子們無限希望。

截止到目前,先生一共收養了兒子輩的孩子4個,孫子輩的孩子10個(這其中孫子輩還有一個聾啞兒童)。在先生和他夫人共同細心教導下,收養的孩子中,有的成了村幹部,有的成了村教師,看着孩子們都有了穩定工作,先生心裏很高心,因爲那是的交通不是很方便,先生還出資給工作地較遠的孩子購買了4輛摩托車,方便他們上下班。先生給予了他們真真切切、無微不至的愛。這只是何昌福先生其中的一個故事,他傾盡所能讓衆多可憐的孩子得到愛,感受到幸福,爲我們的大家庭播種愛,他曾說:我收養的孤兒並非一兩個,幾十年沒有間斷,既然收養,就要視同親生,百般呵護,定要培養成材,對他們的一生負責。

在北京申辦2000年奧運會的時,先生從自己月工資不足一千元的積蓄中拿出一萬元,捐贈給北京申奧委,支持北京申辦奧運會。2008年,已經74歲的先生在距離北京奧運會開幕式還有100天的凌晨,天剛矇矇亮,就騎上自行車,從洛浦縣城出發,到和田市,並環繞和田市一圈,整個行程70公里。他還出資3000元爲11位退休老人購買了自行車,在洛浦縣組成了老年人自行車健身隊,用最熱衷的運動方式參與奧運,用實際行動詮釋奧林匹克精神。和田日報爲此還專門報道了先生的奧林匹克精神。至今回想起來仍激動地說:我這樣做,就是要用自己的行動宣傳奧林匹克精神,宣傳全民健身運動,個人能力有大小,好事永遠做不完,只要有愛心,匯聚正能量,中國夢一定能實現。

先生平時還給一些貧困羣衆當義務律師,耐心地講解一法律知識,積極宣傳黨和國家的惠民政策,退休後,先生的親生孩子多次要求接他去北京頤養天年,共聚天倫,他都拒絕了,他說:洛浦是我的第二故鄉,我還有這麼多的孩子在這裏,雖然退休了,可我還有我的公益事業,我還要留在這,一直做我的公益事業,我現在最大的心願,就是變戈壁爲綠洲,變荒灘爲果園,改善生態環境,爲子孫後代留下一片青山綠水,將這些樹木永遠留在洛浦的土地上,這是我代替解放新疆、建設新疆的老一輩們留給子孫後代的念想。

我在採訪先生時他笑着對我說:生在荊楚長江邊,英名留在洛浦縣,長在崑崙北坡下,埋在天山九龍間,功在國家,利在千秋,樹是我的化身,我要保護我的家園,我愛我的第二故鄉,即便將來有一天我化爲一抔黃土,洛浦的繁榮和美麗,定會使我含笑九泉。

何昌福先生他對和田有着深厚的感情,把最美好的青春奉獻給了這裏,即使退休,也沒能退去他爲祖國做貢獻的熱情、也沒能退去他建設南疆紮根和田的信念、也沒能退去他爲遭受不幸的孩子們送愛心給溫暖的激情、也沒能退去他爲我們民族大家庭更團結更繁榮而播種愛的決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