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李紳這兩首詩一氣呵成,只因前面彎腰勞作的勞動者的真實畫面感染了他,他無法控制自己,也不管自己的詩友說的是什麼,只有眼前的畫面讓他深深的感動,只有勞動纔能有收穫,所以他寫出了“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的吶喊。這兩首叫作《憫農》的詩出自一個唐代詩人李紳的筆下,李紳何許人也。

  勞動節,我們讀一下古詩中的勞動號子!

  今天是勞動節放假期間,筆者在休閒之餘,與大家讀一下古詩中關於農民勞動的詩詞。

  “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和“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四海無閒田,農夫猶餓死”

  是不是我們覺得很熟悉,而且我們幾乎每個人都知道。不錯,在我們的小學課本中就收錄了這首詩,應該說,這兩首詩是婦孺皆知的,而且是千古名句。

  這兩首叫作《憫農》的詩出自一個唐代詩人李紳的筆下,李紳何許人也?

  李紳(772-846年),字公垂,祖籍亳州譙縣(今安徽省亳州市譙城區),出生於湖州烏程縣(今浙江省湖州市)。唐朝宰相、詩人。

  李紳與元稹、白居易交遊甚密,爲新樂府運動的參與者。有《樂府新題》二十首,已佚。《全唐詩》錄其《追昔遊詩》三卷、《雜詩》一卷,今編爲四卷。青年時目睹農民終日勞作而不得溫飽,以同情和憤慨的心情,寫出《憫農二首》,流傳甚廣,千古傳誦,被譽爲憫農詩人。

  下面我們說說這兩首《憫農》詩的情景。

  李紳這兩首《憫農》詩的完成有一個特定的場景。有一年夏天,李紳回故鄉亳州探親訪友。恰遇浙東節度使李逢吉回朝奏事,路經亳州,二人是同榜進士,又是文朋詩友,久別重逢,自然要盤桓一日。這天,李紳和李逢吉攜手登上城東觀稼臺。二人遙望遠方,心潮起伏。李逢吉感慨之餘,吟了一首詩,最後兩句是:“何得千里朝野路,累年遷任如登臺。”意思是,如果升官能像登臺這樣快就好了。李紳此時卻被另一種景象感動了。他看到田野裏的農夫,在火熱的陽光下鋤地,不禁感慨,隨口吟道:“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

  李逢吉聽了,連說:“好,好!這首作得太好了!一粥一飯得來都不易呀!”李紳仰天長嘆了一口氣,接着又吟道: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四海無閒田,農夫猶餓死!

  李紳這兩首詩一氣呵成,只因前面彎腰勞作的勞動者的真實畫面感染了他,他無法控制自己,也不管自己的詩友說的是什麼,只有眼前的畫面讓他深深的感動,只有勞動纔能有收穫,所以他寫出了“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的吶喊!

  我們在看李紳筆下兩首詩的場景。

  一、“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

  詩人李紳是個現實主義者,他的詩有些是寫實的,正如這首詩,他一開頭就描繪在烈日當空的正午,農民依然在田裏勞作,那一滴滴的汗珠,灑在灼熱的土地上。寫出了勞動的辛苦和不易。就是說,所有的勞動果實都是千千萬萬個農民用血汗澆灌起來的;這也爲下面“粒粒皆辛苦”擷取了最富有典型意義的形象,可謂一以當十。它概括地表現了農民不避嚴寒酷暑、雨雪風霜,終年辛勤勞動的生活。“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不是空洞的說教,也不是無病的呻吟,而是真正的現實狀況。

  二、“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四海無閒田,農夫猶餓死”

  這一首則是用“種”和“收”來讚美勞動者的無私奉獻。詩一開頭,就以“一粒粟”化爲“萬顆子”具體而形象地描繪了豐收。那這些豐收是怎麼來的呢?當然是勞動者的巨大貢獻和無窮的創造力創造出來的。

  這正如《圍爐夜話》的作者吳喬評價這兩首詩說的:詩苦於無意;有意矣,又苦於無辭。如“鋤禾日當午”云云,詩之所以難得也。

  勞動光榮,《憫農》詩就是古時候的勞動號子!

  2020年5月2日於艾墨軒

  以上圖片來源於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