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到康得新債券違約、證監會立案調查,這些糊塗的第三方機構才如夢初醒。正是康得新前任管理層不作爲、第三方機構不斷“犯糊塗”才造就了康得新這個曾經千億市值的“僞白馬”傳奇。

4月30日康美藥業300億現金不翼而飛案一時名動江湖,成爲坊間談資。事實上就在同一天,它的康姓兄弟康得新也不逞多讓。與康美藥業已經坦白300億現金乃子虛烏有不同,康得新至今仍死鴨子嘴硬堅稱截止2018年底賬上有着150億元的現金。

然而令人驚訝的是,這150億元現金中存放於北京銀行西單支行的122億元的鉅款,瑞華會計事務所無法確認它們的存在。與此同時,公司有數位董事、監事也均不保證該筆鉅款的真實。

而與之相對應的則是,雖然公司有着150億元的貨幣資金,但是2019年1月15、 21日,18康得新SCP001與18康得新SCP002相繼違約,這兩筆違約債券本息合計只有15.63億元。

此後康得新更是不斷刷新着投資者的認知。手握150億元的現金,先是還不起15億的本息,之後竟然連數千萬的利息也要賴賬。這種情況估計不需要學過財務的會計師或者做過多年管理工作的公司董事來分析,但凡叫來一個接受完九年義務教育的初中生,也知道其中必有貓膩。

2月15日,ST康得新未能按期足額償付2022年到期的10億元中期票據“17康得新MTN001”的利息,合計5500萬元。3月14日,ST康得新表示無法按期償付2020年到期的3億美元擔保債券的900萬美元應付利息。

4月30日發佈的年報上,瑞華會計實務所出具了“無法表示意見的審計報告”,不知能否敲醒了那些讓人試圖裝睡的人。

一、無法表示意見的審計報告

瑞華會計事務所爲康得新出具了“無法表示意見”的審計報告。目前我國有以下五種類型的審計報告:無保留意見的審計報告、帶強調事項段的無保留意見的審計報告、保留意見的審計報告、無法表示意見的審計報告和否定意見的審計報告。

審計報告的類型所指的含義和他們的名稱基本相同,比如說無保留意見的審計報告指的是會計事務所非常認可一家公司的財務報告,認爲其在所有重大事項上都按照會計準則,公允的反應了公司的財務狀況。

而否定意見的審計報告,顯然就是指會計事務所認爲公司的財務報告失實了。但是這裏有一點需要強調,會計事務所審計財務報告是需要收取費用的,而這筆費用是由上市公司支付。

這就造成有時候會計事務所會對上市公司的問題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否則康美藥業300億的現金也不會一夜之間化爲子虛烏有。

根據這種現象,解讀審計報告自然只能往“偏壞”的角度解讀,換句話說,會計事務所保證“沒問題”的財務報告,投資者得長長心眼兒,而會計事務所認爲有問題的報告,那投資者一定要格外小心,能躲開就躲開吧。

瑞華事務所爲康得新出具了“無法表示意見”的審計報告,並列出了十大疑點,足以說明瑞華對康得新財報的認可度那是相當的低。直白的解讀,“無法表示”意見的潛在意思就是:這是假的,不用看!

我們下面就對瑞華的十大疑點逐個簡評,以幫助讀者理解:

1、大股東資金佔用的情形。早在1月20日,康得新就爆出存在被大股東佔用資金的情況,但康得新管理層無法準確認定公司存在大股東佔用資金的具體情況,瑞華無法獲取與上述大股東資金佔用事項相關的充分、適當的審計證據,故無法判斷大股東資金佔用事項對康得新財務報表產生的影響。

愛股票評:其實本條和後面第三條存在重疊的地方,康得新和大股東過日子過成了一家人,到最後公司的錢和大股東的錢傻傻分不清了。根據財新網報道,在今年1月舉行的債券持有人會議上,康得新的實際控制人、時任董事長的鐘玉先生稱,上市公司資金和大股東混在一個資金池裏,大股東挪用於碳纖維業務、以及股權質押補倉。

但是直到康得新出年報,大股東的錢和上市公司的錢始終也沒“分得開”。

2、公司大額銷售退回的真實性和準確性。

康得新在對2018年度經營活動進行自查的過程中,對公司賬面原已確認的部分營業收入進行了銷售退回賬務處理,但審計機構無法取得充分、適當的審計證據,同時也無法實施進一步有效的替代程序以獲取充分、適當的審計證據予以確認,無法判斷該事項的真實性和公司賬務處理的準確性。

愛股票評:如果一個公司的賬目確定有問題,那麼收入確認這一項上很容易成爲重災區,比如康美藥業就發明了“自買自賣”、“自動變現”的創造性創收技巧。

而康得新的大額銷售退回,可能意味着,有的時候公司的財務人員自己也搞不清楚那些貨應該在哪個時間點確認銷售收入。

3、貨幣資金的真實性、準確性和披露的恰當性。

瑞華對去年末122.10億元的銀行存款餘額,實施了檢查、函證等審計程序,但是未能取得充分適當的審計證據,無法判斷公司上述銀行存款期末餘額的真實性、準確性及披露的恰當性。

愛股票評:122億元的存款啊,佔公司當期貨幣資金的80%的一筆錢竟然完全成了一筆數字,不能動,不能花,也不能償還欠款!這是每天拿來數零玩兒的嗎?

4、其他非流動資產中下列款項的交易實質。

2018年6月開始,康得新公司之全資子公司張家港康得新光電與賽鼎寧波簽訂一系列委託採購設備協議,用於1.02億先進高分子功能膜項目及裸眼3D項目。康得新光電按照合同約定支付人民幣21.74億元的設備採購預付款。但公司卻未收到賽鼎寧波的回函,也未收到上述各項採購材料及裸眼3D模組設備,因此無法判斷預付賽鼎寧波款項的交易實質。

愛股票注:康得新雖然缺錢缺的厲害,有些借款中的幾千萬的利息都還不上,但在未來項目上出手可是大方,大筆一揮就預付了20多億給別人。

而更有趣的是,這筆錢沒有寫明交貨日期,而交易對手方也跟預想的一樣始終也沒給康得新哪怕一個包裝盒或者一個採購設備。

5、應收賬款的可回收性及壞賬準備計提的準確性。

6、存貨跌價準備計提的準確性。

愛股票評:第五條和第六條是老生常談的問題,一些經營不善而不是財務造假的公司也可能會出現應收款或者存貨逐漸增加或者面臨大額計提的問題。在康得新這個例子中,截止2018年底共有60億應收款,其中計提了12億的減值準備。根據瑞華的說法,會計事務所也搞不清楚康得新是怎麼分得清哪些是能收回的錢,哪些是收不回的錢,也算是一大怪事。

而在存貨方面,康得新一下子計提了4.95億的存貨,瑞華無法確定其中4.57億的存貨跌價的依據是什麼。真的給人的感覺就是,康得新有一種我的賬目我做主,別人看不看得懂不歸我管的架勢。

7、可供出售金融資產期末計量的準確性。

愛股票評:截止2018年年底,康得新有42億的可供出售金融資產,該類金融資產佔康得新總資產的12.34%。瑞華無法對該筆資產進行有效計量,而愛股票則認爲該筆資產很可能存在巨大水分。

康得新直到2017年底纔在賬上出現了高達40多億元的“可供出售的金融資產”,而我們都知道,康得新這兩年一直很缺錢。與我們在前文提到的大額預付款相似,一家如此缺錢的公司,按照常理不會隨隨便便就拿20億當預付款,更不會一邊四處借錢,一邊投資着會計事務所看不懂的“金融資產”。

8、商譽減值的準確性。

截至2018年12月31日,康得新公司商譽賬面原值5908.6萬元,康得新計提商譽減值準備4155.6萬元,無法判斷康得新公司期末商譽減值計提的準確性。

愛股票評:相比於之前動輒幾十億的資金搞不清楚,幾千萬的商譽減值對康得新來說竟然成了“小問題”。

9、重大不確定性的影響。

康得新因信息披露違規被中國證券監督管理委員會立案調查;公司資金短缺,無法償還到期債務而涉及較多的訴訟,截至本報告日止,上述事項正在進行中,尚未有最終結論,無法判斷其對康得新財務報表可能產生的影響。

愛股票評:上市公司信批違法違規的成本太低,最高僅爲罰款60萬。所以,針對信披違規被立案調查,康得新很大可能是罰款了事。對於康得新而言,訴訟的壓力如何化解,纔是未來的重要考驗。目前,康得新涉及的人民幣5000萬以上訴訟和仲裁25起,合計涉及金額32億人民幣,2185萬美元,且康得新及全資子公司全部爲被告角色,而原告幾乎全部是銀行、券商,基金公司。據瞭解,這些訴訟,多與貸款及短融債糾紛有關。

10、其他事項。

愛股票評:康得新對於各種造假技術的花式翻新,把自己逼上了絕路。從生產經營的角度來說,此前對於債券的違約以及大部分賬戶都被銀行凍結,公司可用於生產經營的資源在不斷減少。

另一方面,由於康得新違規被證監會調查,公司證券簡稱也被戴上了ST的帽子,其融資能力將比以往更弱,而這會使得康得新的生產經營方面更加缺錢。

二、誰該背鍋之公司管理層

當一個曾經的“白馬股”暴露出其本來面目時,當一個賬目都算不清的公司卻能最高點擁有千億市值的時候,我們不僅要反思,到底是什麼因素成就了康得新這樣的“僞白馬”呢?到底誰應該被“白馬股”的一夜暴雷負責呢?

我們最先就要注意公司的管理層,它是公司賬目問題和內控問題的第一道防線,事實上康得新在今年能夠順利暴雷,得感謝康得新在今年年初進行了董事會選舉,新上任的董事揭開了上市公司的傷疤。

康得新第四屆董事會第四次會議決議的公告以及之後的相關更正公告顯示,康得新有數位董事對2018年公司相關工作內容投了反對票或者棄權票。以至於康得新《2018年年度董事會工作報告議案》和《2018年度決算報告的議案》一度沒有通過(後來董事餘瑤轉變了立場才使得上述兩項議案能夠提交股東大會審議)。

在第四屆董事會第四次會議上投反對票或者棄權票的董事餘瑤、獨董張述華、獨董楊光裕、獨董陳東均爲2019年新上任的董事。

其中獨董陳東不僅在第四屆董事會第四次會議的表決上,除了《關於2018年不進行利潤分配方案的預案》這一議案投了贊成票其餘均棄權外,更是在開完這次會以後直接選擇了辭職。

表面上看,康得新通過自我更新換代,大規模更換董事揭開了自身問題,但是康得新能夠這麼做卻在很大程度上跟監管層的出手有關。2019年1月22日晚間,康得新發布公告稱,公司因涉嫌信息披露違法違規,被中國證監會立案調查。

之後公司的實際控制人、董事長鍾玉選擇在2月11日辭職。在隨之而來的換屆選舉上,上市公司的董監高進行了大規模的更換,康得新還因爲此事被交易所問詢。

但是此時我們不得不去想,倘若證監會沒有立案調查,那麼康得新還會大規模更換董事嗎?倘若康得新的“老”董事們還在位,他們會對自己任期的工作情況投反對票或者棄權票嗎?

目前中國正在推行註冊制,而註冊制的一個很重要的方面就是公司的充分披露。作爲曾經千億市值的“白馬”,康得新顯然一度把自己的問題掩蓋的很嚴實。

倘若採取註冊制的科創板公司出現幾個模仿康得新上一屆管理層的做法,那必將對投資者帶來巨大的損失。證監會目前正在對康得新的問題進行調查,而在康得新2018年報披露後,我們相信投資者也必定用腳投票,讓康得新自作自受。

三、誰該背鍋之第三方機構

除了上市公司換屆前管理層外,第三方機構也存在着不作爲的現象,而首當其衝的則是康得新年報審計機構瑞華會計事務所。

我們在前面提到過瑞華會計事務所對康得新2018年財報的一些明顯疑點,愛股票回顧康得新的財報發現,瑞華所提到的一些疑點遠不是康得新2018年年末纔出現的。

康得新早在2016年資產負債表就掛着超40億的應收賬款,早在2015年就出現了高現金高借款現象,早在2017年底就出現了不合常理的、超過40億元的可供出售金融資產。但是瑞華會計事務所在證監會對康得新立案前,對上述異常現象熟視無睹,並對康得新2017年年報出具了標準無保留意見的審計報告。

與康美藥業的審計機構正中珠江不同,康得新的審計機構瑞華會計實務所是響噹噹的國內八大所。瑞華常年負責康得新年報審計工作,但是直到今年康得新債券違約、證監會對康得新進行立案偵查後,才發現康得新財報中的異常,我們何止能用失望來形容。

在康得新的問題上,會計事務所不是唯一一個犯錯的第三方機構。事實上很多券商以及基金都在康得新身上栽了大跟頭。

愛股票統計發現,在2017年1月1日-2018年5月5日期間,各大券商發佈了74份對康得新的看多研報,沒有一份中性或者看空的研報。而直到2018年3季度末,持有康得新的基金仍然有30餘支。

在康得新這個例子中,上市公司的董監高沒有勤勉盡責,會計事務所的審計師沒有及時發現上市公司賬目問題,賣方分析師爲了推薦而推薦,而基金經理在投資前也沒有做好盡職調研。

直到康得新債券違約、證監會立案調查,這些糊塗的第三方機構才如夢初醒。正是康得新前任管理層不作爲、第三方機構不斷“犯糊塗”才造就了康得新這個曾經千億市值的“僞白馬”傳奇。

(來源:愛股票)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