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沿中東鐵路的東北紅色國際祕密交通線自中共建黨初期就開始發揮作用,設立了多個祕密交通站、聯絡處,滿洲里因爲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和交通條件,成爲最關鍵的地點。一位滿洲里出入境邊防檢查站民警告訴東老師,目前,滿洲里口岸每日查驗量僅在40人左右,主要通行的爲必要的鐵路貨運和公路貨運工作人員。

原標題:又一防輸入重點城市,比綏芬河故事更多…

來源::瞭望東方週刊

在北方邊境線上,有兩座小城因面臨疫情防輸入壓力而引起了關注,先是黑龍江綏芬河,然後便是中國最大的陸路口岸城市——內蒙古滿洲里。

內蒙古自治區衛生健康委發佈官方消息稱,截至2020年4月30日7時,內蒙古累計報告治癒出院入境新冠肺炎確診病例76例,現存境外輸入確診病例48例。

4月6日,滿洲里口岸首次檢測出入境確診病例,此後累計報告從俄羅斯輸入74例確診病例。

4月8日20時起,滿洲里鐵路、公路口岸國際旅檢通道關閉,貨運通行功能依然保留。

繼綏芬河之後,滿洲里也進入了抗疫加時賽。

滿洲里北接俄羅斯,西鄰蒙古國,轄區面積732平方公里,人口30萬,隸屬於內蒙古自治區呼倫貝爾市。當地的套娃廣場、具有俄羅斯風格的建築、中東鐵路遺蹟、有着“祖國北大門”之稱的滿洲里國門,都盛名在外。

這樣一座看上去頗有童話氛圍的北方邊城,近來的日子卻沒有那麼浪漫愜意。目前,俄羅斯累計確診病例近10萬人,“防輸入”成爲滿洲里抗疫的關鍵。

據悉,滿洲里目前對所有入境人員實行閉環管控措施。根據滿洲里市衛健委主任趙雲鵬的介紹,滿洲里對入境人員採取分類管理,重點是四類人羣:

第一類是中俄火車司機,要求不下火車;

第二類是中俄相關工作交接所需定期互換的工作人員,入境進行核酸檢測,在指定地點工作、指定地點隔離、休息;

第三類是中俄間跑運輸的貨車司機,當天如果不能返回的,則在指定的森富國際物流園區進行隔離居住;

第四類是旅客入境,入境進行核酸檢測和閉環管理。

一位滿洲里出入境邊防檢查站民警告訴東老師,目前,滿洲里口岸每日查驗量僅在40人左右,主要通行的爲必要的鐵路貨運和公路貨運工作人員。

日均查驗量40人左右是怎樣的概念?

滿洲里是中國最大的陸路口岸,承擔着中俄貿易65%以上的陸路運輸任務,日均查驗量40人左右意味着出入境查驗壓縮到了“僅留必須”的量級。要知道,2019年滿洲里口岸累計查驗出入境人員190萬餘人次,日均查驗達到五千餘人次。

滿洲里口岸與後貝加爾斯克口岸近在咫尺,兩座城市市區的直線距離只有9公里。而在中俄邊境線上,滿洲里市管段全長達101.1公里。作爲中國最大的陸路口岸,滿洲里口岸平日的查驗量要高於綏芬河,爲何面臨防疫輸入壓力時,綏芬河首當其衝呢?

4月6日,呼倫貝爾衛健委通報了兩起輸入性病例的回國軌跡:

而綏芬河輸入性病例的回國路徑則是這樣的:

兩相對比不難發現,對歸心似箭的華人來說,取道綏芬河入境更快捷。

實際上,如今這對“難兄難弟”,也是東北邊境地區鐵路網上的一對“雙子星”,在近代鐵路史和中俄交往史上有着舉足輕重的地位。

19世紀末20世紀初,沙皇俄國開通西伯利亞大鐵路後,爲攫取中國東北資源,取近打通赤塔與符拉迪沃斯託克(海參崴)之間的通道,修建了一條“丁”字形鐵路,也就是中東鐵路(中國東方鐵路)。

下圖是1903年由俄國人繪製的中東鐵路站點圖。

“丁”字這一橫的兩端是滿洲里和綏芬河,與豎鉤的交匯點是哈爾濱,鉤的位置是旅順。這條鐵路能夠貫通遠東的內陸與出海口,勾畫出遠東十字路口的骨幹部分,在近代史上的戰略地位極其重要。

建成後,從滿洲里到綏芬河的鐵路沿線,開始往來大量中俄貿易貨物和大宗商品,同時也是東北亞人員交往的要道。清末年間的“東北大鼠疫”,便是由滿洲里中俄邊境發源,經中東鐵路傳播,引起了整個東北地區的疫情爆發。

1935年日本侵略者接管中東鐵路前,“丁”字的北部爲俄方(前蘇聯)勢力,南部則爲日方勢力。當時,國際局勢波詭雲譎,中東鐵路沿線站點,也成爲情報戰的舞臺。

在4月9日推送的文章中(《小城故事多,充滿……就發生在這幾天被迫成爲熱搜的綏芬河)》,東老師介紹過中東鐵路和近代東北紅色祕密交通線的關係,以及綏芬河的紅色往事。

“一眼望俄蒙、雞鳴聞三國”的滿洲里,也同樣是一座“無名英雄之城”。

沿中東鐵路的東北紅色國際祕密交通線自中共建黨初期就開始發揮作用,設立了多個祕密交通站、聯絡處,滿洲里因爲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和交通條件,成爲最關鍵的地點。

滿洲里的祕密交通線,先後起到了聯繫蘇共及共產國際、傳播馬克思主義、護送革命志士出入境、抗擊日本侵略和爭取東北解放的作用,迎來送往了中共早期幾乎所有的領導人,以及各類重要幹部、文件(情報)、物資等,是“一座紅色的國際橋樑”。爲紀念這段歷史,當地樹立了紅色國際祕密交通線遺蹟紀念碑,並建設了滿洲里紅色展覽館。

近代以來,如今滿洲里所在的呼倫貝爾東部和黑龍江便成爲東北亞要衝,對俄往來歷史悠久,彼此之間也有着千絲萬縷的關係。

有趣的是,如今還有不少人對於滿洲里到底歸屬於哪個省區鬧不清楚,這也和東北地區的歷史有關。

在1998年出版的《黑龍江省志·地名錄》上,記載了滿洲里行政歸屬幾經變更的歷史:

其中提到的“東省特別區”,是當時民國政府爲統一管理長春以北原俄國管轄的中鐵路沿線附屬地而設立的特別機構。在1901年到1940年間,依託中東鐵路,黑龍江省構建起了一個穩定的交通體系和發展格局——齊齊哈爾爲省域政治中心,哈爾濱與滿洲里則爲經濟發展的兩翼。在這樣的歷史淵源下,滿洲里有着不少與東北相似的風俗,至今居民還常以東北人自居。

作爲東北亞地區近代歷史上多元地緣政治力量交匯的咽喉鎖鑰,滿洲里見證了東北亞的滄桑變幻。

如今,滿洲里是中歐班列的鐵路口岸,依然發揮着其獨特的能量。

在中歐間中、東、西三大鐵路通道中,滿洲里地處東通道。東通道主要吸引華東、華南、東北地區進出口貨源,經京滬、京哈、濱州線在內蒙古滿洲里鐵路口岸、黑龍江綏芬河鐵路口岸與俄羅斯鐵路相連,途經白俄羅斯、波蘭等國鐵路,通達歐洲其他各國。

目前,滿洲里國門下的中歐班列仍在正常運行,運送大宗貨物、蔬菜水果等。據滿洲里出入境邊防檢查站統計,今年一季度,經滿洲里口岸進出境中歐班列總計591列,同比增長13.7%。其中,出境班列339列,入境班列252列。

近年來,依託地理位置優勢和“互聯網+”,當地發展起跨境電商。據滿洲里市商務局數據,2019年當地電子商務交易額達22.96億元,同比增長76%,發展增速明顯。滿洲里綜合保稅區完成了跨境電商快件分揀中心、海關監管倉庫等基礎設施的建設,跨境電商公共服務平臺已上線運營。

據悉,很多在俄華商和滿洲里跨境電商從業者,都在國內疫情嚴重、物資缺乏時捐贈了抗疫物資。

滿洲里出入境邊防檢查站在疫情爆發後,積極與俄羅斯邊檢部門開展涉外合作,通過電話傳真、會晤協商,協調俄方邊檢開通緊急物資“綠色通道”,確保防疫物資通關“零等待”“零延時”,先後保障8批次227.05萬副口罩、4.02萬雙橡膠手套、1.9萬頂防護帽等防疫物資順利入境。

現在,國門之下的疾控、海關、邊檢、車站工作人員正堅守在第一線。

輸入性疫情出現後,滿洲里市中蒙醫院被緊急改建,作爲新冠肺炎定點收治醫院使用,在距市區約30公里的原扎賚諾爾煤業公司總醫院基礎上,當地還改建了一座備用醫院,被稱作“滿洲里的方艙醫院”,目前已投入使用。

現有多支醫療隊抵達支援,國家衛健委緊急調配支援了滿洲里救治設備。近日,內蒙古自治區紅十字會又向呼倫貝爾捐贈5輛負壓救護車以支援當地抗疫,其中捐贈給滿洲里的車輛已經到位。

對這些正在一線奮戰的人們來說,五一勞動節可能並不意味着輕鬆的假期,他們值得我們道一聲感謝,祝願他們勞動節快樂。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