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國家醫保談判結果出爐: 新增70個藥品降幅60.7%

“藥企藥品醫保談判價格比其全球價格基礎上還要低,簡稱‘低低’。”11月28日,在國家醫療保障局正式發佈醫保談判結果發佈會上,國家醫保局醫藥服務管理司司長熊先軍在接受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採訪時表示,結合國際慣例應藥企要求,對此次醫保談判價格進行保密,雖然中標企業進行大幅降價,但因爲考慮中國市場等因素,中標企業、醫保基金、患者三方將形成共贏局面。

據瞭解,本次談判共涉及150個藥品,包括119個新增談判藥品和31個續約談判藥品。119個新增談判藥品談成70個,價格平均下降60.7%。三種丙肝治療用藥降幅平均在85%以上,腫瘤、糖尿病等治療用藥的降幅平均在65%左右。31個續約藥品談成27個,價格平均下降26.4%。

至此,國家醫保局掛牌成立後,首次醫保目錄調整正式完成,2020年1月1日啓用新版目錄。熊先軍表示,下一步醫保局將要加強對各地醫保部門的指導,及時將談判藥品納入乙類目錄範圍,也不排除與國家衛健委等部門進行聯動,同時指導各地做好調出藥品,特別是2017年談判准入,在本次談判中未能續約藥品的替代銜接工作,合理保障羣衆用藥連續性。

“貴族藥”開出了“平民價”

經過常規准入和談判准入後,2019年國家醫保藥品目錄調整全面完成,最終收錄藥品2709個。與2017版目錄相比,調入藥品218個,調出藥品154個,淨增藥品64個。

國家醫保局發揮“戰略購買者”作用,談判新納入藥品和續約藥品的價格均有大幅下降,多個全球知名的“貴族藥”開出了“平民價”,多數進口藥品均給出了全球最低價。

初步估算,新增的70個藥品降幅爲60.7%,如果按照50%的實際報銷比例計算,患者個人自付比例將降至原來的20%以下,個別藥品的自付比例將降至原來的5%。續約的27個藥品降幅爲26.4%,患者個人自付比例將同步下降。

復旦大學公共衛生學院教授胡善聯介紹說,此次醫保談判借鑑了國外的經驗,在全國範圍內抽取藥物經濟學和醫保管理方面的權威專家和骨幹力量,分別建立藥物經濟學組和基金測算組,按照測算技術要點分組平行測算,形成談判底價。在確定專家名單、分配測算、談判任務等環節嚴格堅持利益迴避和隨機原則,所有專家均隨機抽取產生。

除了上述底價磋商外,此次醫保談判還引入了競爭性談判形式。

熊先軍介紹說,此次丙肝藥品談判就是採用競爭性談判形式。“鑑於6個丙肝用藥普遍療效顯著、治療效果相當且價格昂貴(療程費用多超過5萬元),依靠藥物經濟學測算和常規准入談判難以引導企業將價格降至合理範圍,我們創造性引入了競爭性談判的方式,明確僅允許2個全療程費用最低的藥品進入目錄,且承諾2年內不再納入新的同類藥品,引導企業充分競爭。通過競爭性談判,企業報價大幅下降,達到了預期目標。”

爲了引導降價,國家醫保局此次還嘗試引入了價格保密做法,即對於藥品的成交價格,官方承諾不對社會公開。熊先軍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此做法也是國際通行做法。“我們這樣的做法是不希望影響企業的全球價格體系,而要求跨國企業比全球價格最低價還要低,主要考慮中國市場比較大,而且中國還是發展中國家等因素。”

對於價格問題,熊先軍表示,國家醫保局有自身的心理底位,超出了就不會購買。“我們希望患者能夠使用低價優質的藥品。”他說。

在連續第2年全程參加國家藥品目錄談判的諾華腫瘤(中國)市場準入部負責人鄧閱昕看來,國家醫保局與企業談判雙方不僅僅侷限於砍價守價的關係,從患者角度考量,大家都是相向而行的。“所以,我們此前談判失敗的一個產品也參加了此次談判。之前是我們基於商業策略等考量,沒有談成,企業及患者都表示遺憾,此次我們拿出了非常有誠意的價格,在專家的反覆磋商下,進入了醫保目錄。”

促進創新優化醫藥產業結構

對於藥品准入談判,熊先軍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國家醫保局不預設目標,會有一定的不確定性,如目錄內藥品的續約談判,不成功會對患者用藥的延續性和可及性造成影響,但目錄內基本都有類似或療效更好的藥物可供替代。

“我們將推動定點醫療機構認真做好用藥銜接工作,按時執行新的藥品目錄並及時做好藥品切換。同時,對短期內仍確需使用原藥品的患者,從制度上考慮給予較短的過渡期,確保患者始終有藥可用。”熊先軍表示。

在公佈產品成功名單同時,此次談判還確定了97個藥品全國統一的支付標準。支付標準包括了基金和參保人員共同支付的全部費用,基金和參保人員分擔比例由各統籌地區確定。協議有效期截至2021年12月31日,有效期滿後按照醫保有關規定調整支付標準。

熊先軍表示,在有效期內,如有通用名藥物(仿製藥)上市,醫保部門將根據仿製藥價格水平調整該藥品的支付標準,也可以將該通用名納入集中採購範圍。如出現國家重大政策調整或藥品市場實際價格明顯低於現行支付標準的,國家醫保局將與企業協商重新制定支付標準並另行通知。

對於業界傳聞此次醫保局爲所有談判品種劃了150億元左右的醫保基金預算,熊先軍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指出,這個數字並不準確,具體額度依據此前談出的,騰挪出空間,用於此次醫保談判基金。

熊先軍也表示,醫保目錄每年將做動態調整,將藥品准入工作做得更科學、公正,減輕參保人員用藥負擔,增強藥物可及性,這也有助於促進我國醫藥產業創新發展。

據瞭解,此次談判也突出了鼓勵創新的導向。12個國產重大創新藥品談成了8個。這次談判成功的藥品絕大多數都是近年來上市的新藥,其中很多是2018年新上市的。這些新上市的藥品被迅速納入目錄,釋放出支持創新的明確信號。

“抗癌藥新政給廣大患者帶來了希望,而國家醫保談判對於包括我們在內的創新企業有着重大意義,也有助於調整我國醫藥產業結構,促進國家醫藥行業轉型升級。”信達生物首席商務官劉敏表示。

據瞭解,由於本次談判的是2019年1月1日以前獲批的產品,PD-1有四款產品參與了談判,而恆瑞醫藥百濟神州的PD-1產品沒能進入談判。此次僅有信達成功入圍,而進口產品K藥、O藥以及同爲國產的君實的特瑞普利單抗都未入圍。

“信達生物獲批的適應症爲至少經過二線系統化療的復發或難治性經典型霍奇金淋巴瘤,這與具有強大銷售能力的恆瑞及百濟神州爲直接競爭關係,信達生物通過進入醫保或是搶佔市場的一個很好的機遇。”一位長期關注PD-1的業內人士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

而從談判結果看,此次醫保目錄藥品結構也明顯優化,保障能力顯著提升。將一批認可度高、新上市且臨牀價值高的藥品調入目錄,癌症、罕見病、慢性疾病用藥以及兒童用藥保障能力得到顯著提升。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