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日本女學術新星自殺,“大學要的只是廉價勞動力”

(觀察者網 訊)

“現在的大學對科研人員的要求不是才智,而是廉價勞動力。”西村玲81歲的父親在這樣說道。

研究江戶中期佛教文化的日本學者西村玲(43歲)女士在學術領域成果頗豐,在被多所大學拒絕提供教職後,2016年2月她選擇自殺的方式結束了這趟生命之旅。

東京地區大學非正式講師工會幹部悲觀地評價“博士之路就是一條自我毀滅之路,人才最終都會被扔進廢水溝裏。”

今年1月,西村的遺稿結集出版,《朝日新聞》再次回顧了這名女性研究者的自殺之路。

1996年畢業於日本東北大學文學部的西村玲選擇進入本校研究生院繼續深造,博士期間她專攻日本思想史,尤其對江戶中期被稱爲“普寂”(ふじゃく)的僧侶佛教文化頗爲感興趣,並出版了兩部相關書籍《近世佛教論》和《近世佛教思想的獨創》。

2004年31歲的她順利完成了博士學業。次年,她被當選爲日本學術振興會的特別研究員(JSPS,日本最高學術機構,其研究資助項目都是日本高端人才項目),每月可以獲得45萬日元的科研補助費。爲此,她很開心地對父母表示,“可以用這筆錢買很多研究相關的書籍了”。

這期間,她住在父母老家潛心研究,每年發表2篇論文、4篇學會論文。每日獨自一人在家中研讀大量經典文獻,唯一喘口氣的方式就是同父母喫飯時的閒聊,內容也大多圍繞自己的研究進展。

功夫不負有心人,她在2009年的“日本學術振興會獎”和”日本學士院學術獎勵獎“中接連被授予優秀青年學者獎,而在獲得後項榮譽獎項的6名學者中,僅兩名文科學者。

爲此,導師末本文美士(東京大學名譽教授)曾稱讚她:作爲年輕一代的領頭者,敢於不斷開拓學術新領域,還取得如此優秀的成果。

但好景不長,結束了3年的特別研究員身份後,她開始向20多所高校謀求正式教職,卻依次被拒絕,連同沒有被翻閱的簡歷資料寄回到自己手中。缺少了經費來源的她不得已一邊兼職外聘講師一邊額外打工補貼家用。

父母漸漸上了年紀,自己也沒有穩定教職工作,爲了脫離這樣的困境,2014年西村玲突然決定同一名在網上相識不久的男子結婚,可惜短暫的同居生活後各種問題浮現,她不斷責備反省自己,最終在提交離婚協議的那天自殺。

在她去世後,她的父母整理了她本人生前所有的文稿,最終在2019年1月出版成集爲《西村玲遺稿拾遺—1972~2016》,人們才得以完整了解她的這段學術生涯經歷。

對於她的自殺,現年81歲的父親這樣說道:“現如今大學對科研人員的要求不是才智,而是廉價勞動力,玲也是深刻認識到了這一點。”

她也曾在日記中寫道:沒有在大學找到正式教職,因爲尋求安定結婚,才發現對方患有統合失調症,自己也生了病,提出了離婚卻還沒答覆,內心始終無法認可眼前的這份“安定”。

朝日新聞的報道在日本網絡上起了不小的轟動和熱議,人們再次將目光放到大學科研人員、博士研究生這一羣體的生存現狀上。

讓網友們深感痛心的是這麼優秀的學者卻不能找到合適的教職,這更加抹滅了之後想進入學術界的年輕後輩的希望。

日本自90年代起推進實施“重點建設發展研究生院”的方針後,碩博人數與日俱增,但與此同時大學教員的崗位數量並沒有相應增加,加上老一輩學者尚未退休,申請正式教職競爭激烈,特別是對於文科學者而言,無疑面臨更加嚴峻的現狀。

東京地區大學非正式講師工會幹部甚至認爲“博士之路就是一條自我毀滅之路,人才最終都會被扔進廢水溝裏。”

數據顯示日本近年來文科博士畢業的人有3成既沒有就職也沒有繼續深造,標誌去向不詳或者死亡的則有2成。而在日本有關博士羣體的悲劇也不是首次出現,“博士漂流”這一問題早在10多年前就已經引起了人們的關注,但問題始終未能解決。

相關人士指出西村玲的自殺既與大學研究機構崗位數量少的背景有關,同時人才錄取環節的公正性,例如東京醫科大學篡改分數限制女生錄取類似的性別歧視因素也值得質疑,不能否認“走後門”對錄用產生影響的可能性。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