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不過,在很多軍事專家看來,採用保守理念的伊留申設計局依然用螺旋槳飛機的設計理念去研發新型強擊機,完全沒有看到噴氣式戰機的性能優勢。儘管從造型上來看,伊爾-20違背了航空領域的流線型設計傳統,近似“駝背”的造型讓其得到了“大頭娃娃”的綽號,但搭載3門NS-23型23毫米機炮的伊爾-20火力輸出極爲彪悍,成爲世界航空史上火炮螺旋槳反坦克強擊機的卓越代表。

在軍用航空研發領域,蘇聯一度與美國實力不分上下。當然,在戰機的設計理念上,戰鬥民族一直奉行“火力至上”與“實用主義”,對於所謂的造型美感並不太在意,由此也讓衆多戰機成爲經典。比如,在二戰結束後,蘇聯就研發出一款外形奇葩但火力強勁的攻擊機伊爾-20。儘管從造型上來看,伊爾-20違背了航空領域的流線型設計傳統,近似“駝背”的造型讓其得到了“大頭娃娃”的綽號,但搭載3門NS-23型23毫米機炮的伊爾-20火力輸出極爲彪悍,成爲世界航空史上火炮螺旋槳反坦克強擊機的卓越代表。

提到伊爾-20的研發機構伊留申設計局,在二戰時期可謂大放異彩。該設計局設計研發的伊爾-2強擊機與納粹德國空軍的“斯圖卡”齊名,被譽爲“黑色死神”,成爲二戰時期最負盛名的反坦克強擊機。二戰結束後,蘇聯軍方對於伊爾-2強擊機的後續研發熱情不減,要求伊留申設計局在其基礎上進一步提升火力與打擊效率。1948年,新一代伊爾-20強擊機成功問世。從造型上來看,伊爾-20強擊機除了追求“暴力美學”之外,絲毫沒有任何美感可言。最爲奇葩的是,設計人員將這款戰機的飛行員座艙設計在了發動機上方。客觀來說,這種違背常理的設計結構,的確可以讓飛行員擁有更爲廣闊的下方視野,可以有效避免地面防空火力的襲擊,並且能夠充分發揮戰機對集羣多目標的掃射能力。然而,由於飛機整體造型形成了一個拱形駝背形狀,不僅造型醜陋,也讓空氣動力性能嚴重削弱。當然,爲了進一步提升戰機的防禦性,伊爾-2強擊機採用了類似美製A-10攻擊機的裝甲強化設計,並且着重對飛行座艙進行了加固防禦,其防彈玻璃厚度就高達100毫米。

當然,作爲一款強擊機,伊爾-20最出彩的地方就是在其強大的對地攻擊能力。其王牌對地攻擊武器就是23毫米努德曼-蘇拉諾夫NS-23型航炮。這款經典航炮也是蘇聯空軍早期主力噴氣戰機米格-15的標配。除了裝備3門努德曼-蘇拉諾夫NS-23型航炮之外,爲了進一步提升火力打擊範圍,其航炮在不同角度的分工協作也十分精妙。特別是兩門能夠向下傾斜射擊的航炮,可以保證伊爾-20不必採用俯衝攻擊,在水平飛行狀態就能以傾斜23度的角度進行對地掃射。不僅如此,伊爾-20的載彈量也十分驚人,常規作戰任務中能攜帶400kg炸彈,過載狀態下甚至可以同時攜帶700kg炸彈並掛載4枚RS-132火箭彈,將火力優勢發揮到了極致。當然,伊爾-20在擁有強大火力優勢的同時,也存在着不少缺點。比如,儘管它配備了功率3000馬力的MF-47活塞發動機,但這款發動機的安全穩定性非常差,並且由於“駝背”設計結構,戰機槳葉非常容易發生自損,並且不利於飛行員逃生。此外,在噴氣式戰機不斷興起後,伊爾-20所代表的螺旋槳戰機逐步落後,加上此後地面防空導彈的不斷問世,也進一步削弱了伊爾-20的發展空間。

在1949年中止項目後,伊留申設計局後續還進一步研發出了多款強擊機,包括了伊爾-40、伊爾-102等。不過,在很多軍事專家看來,採用保守理念的伊留申設計局依然用螺旋槳飛機的設計理念去研發新型強擊機,完全沒有看到噴氣式戰機的性能優勢。最終,隨着蘇霍伊設計局研發出蘇-25噴氣式強擊機,蘇聯空軍也就此結束了螺旋槳式強擊機的研發時代。值得一提的是,儘管伊爾-20強擊機很快就退居二線,但伊爾-20這個機型代號卻被蘇聯空軍保留了下來,並且沿用到今天,繼續成爲俄羅斯空軍的主力戰機,它就是伊爾-20偵察機。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