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们的大橙橙聊生活又来了,今天起我们一起来分享历史知识,也许你可以得到意想不到的收获哦。
在北洋史上,自宣统三年“袁宫保”改弦更张,到民国十七年奉系军阀执缰人“东北王”张作霖被炸,总数超过1300 个大小军阀武装,进行了约140场战争。战区也不断扩大,“民国五年至十三年中间,每年战区所及平均有7省之多,此后平均增至 14 省左右”,是为军阀混战。但是,这些本欲”执干戈以卫社稷“的武夫,为何会一蟹不如一蟹,陷入军阀混战的怪圈?
”1300个旅以上军官,受过教育的军阀不超过总数的30%,其余大都是出身非常穷困的文盲或半文盲”。军阀的“素质”尚且如此,军队的素质就更难以保证,以至于溃军不如寇,流兵即为贼,大小规模的混战,成为家常便饭。以第二次直奉战争为例,这是旧北洋军阀之间最大的一次战争,战争中军队叛变、投降的情况非常普遍。
在这场战争中,“奉军收编了败军,军力从战前的17万增加到战后的35万。”“直军投降的人数估计在8万人左右”,真正在战场上死伤的人数,远不如投降和逃亡的人数,而奉系军阀收编的人马中,混入了大量浑水摸鱼的”伪军“。
许多士兵选择进入军队,主要原因就一个”穷“。因为无以为生,“当兵是穷苦人的谋生之路“。据当时一个士兵的描述,“我们入营当兵,为的是爱国,还是为的吃穿呢?我想人人为的是吃穿,没有一个肯爱国的。”确实,有的人不怕死,但是没有人不想活。
在那个混沌乱世,生下来、活下去成为信条。因此,“当兵不是为了义务,更不是为了信仰,而仅仅是谋生的一种手段,是一种地道的‘冒险性职业’”。士卒们把当兵作为一种职业,他们会具体考量、寻找利益最大化,自然也就会出现叛逃、投降、兵变等情况,所以军阀武装混战不止,即使有强人坐镇也只是聊胜于无。
然而,在没有找到更好的谋生办法时,他们往往也会反对被解雇或遣散。所以军阀武装中还会出现人员更换速度快的情况。一些士兵在军队待几年后,通过薪水或抢夺聚集了一笔财富后就会开小差。“许多开小差的人当钱财用完时又回到军阀武装之中,这样的人被称为‘兵混混’或‘兵油子’,以当兵谋生。”有的士兵甚至参加过 4 个不同的军阀武装,士兵的“谋生”化现象明显。
此外。兵匪的双向流动,也是军阀士兵的一个特点。在当时“许多土匪就是溃散的军队,许多军队就是招抚改编的土匪”。毕竟武夫当国,扩军成为各大军阀之间争权夺势的主要手段之一。军阀采取各种手段,招募的人员中包括大量的土匪。这些土匪进入军阀武装以后,借助混战为打家劫舍的抢掠行为,披上了“合法”的外衣。甚至有时候有的军阀们会让自己的部下以土匪的名义抢夺财物来“充饷”。
也就是 “军阀就像大工厂的厂长,下级军官就像工头。有办法的工头等于能干的企业家,能筹款养兵;没办法的,只好欠饷,或者干脆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此外,还存在“军阀与土匪相遇时彼此关照,互不侵犯”,“兵与匪双方互通有无”的现象,更说明溃军不如寇,流兵即为贼,因此兵匪勾结发动兵变的现象也屡见不鲜。如民国七年3月福建兵变、民国九年11月10日许昌兵变等,都是兵匪相通,沆瀣一气,所以军阀混战之始作俑者,也在于兵源之素质。
喜欢的小朋友一定要多多说说自己的意见,我们一起来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说的不对的也要指出来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