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中国文化自古就格外看重“恩情”,施恩、报恩,是中国历来推崇的普世价值。中国传统文化中歌颂的恩情,是把“感恩”的心情更进一步体现,落实为“报恩”的具体行为。

感恩节 | 关于中国的“感恩文化”,你都知道哪些?

今日看点

今天是西方传统节日感恩节,虽然感恩节起源于西方,但别忘了中国源远流长的感恩文化,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中国历来推崇的普世价值。

感恩节(Thanksgiving Day),西方传统节日,时间为每年11月第四个星期四。感恩节,虽起源于西方,但感恩却常存于每个人的心中,在体验西方文化的同时也别忘了中国源远流长的感恩文化。

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中国文化自古就格外看重“恩情”,施恩、报恩,是中国历来推崇的普世价值。

报父母养育之恩,叫做“孝”,孟子说“孝子之至,莫大乎尊亲”;

报知遇之恩,叫做“忠”,司马光说“尽心于人曰忠”;

报朋友之恩,叫做“义”,陶渊明诗说“落地为兄弟,何必骨肉亲”。

夫妻之情,也说成是彼此之恩情,“一日夫妻百日恩”、“报答平生未展眉”。

中国传统文化中歌颂的恩情,是把“感恩”的心情更进一步体现,落实为“报恩”的具体行为。下面,我们一起通过几个古代感恩小故事,了解传统文化中的感恩之情。

1

投桃报李

出自《诗经》: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从“木桃”到“琼瑶”,只是一枚感谢的种子而已——缘于爱与被爱。这之间连接的不过是一份心意罢了。

感恩节 | 关于中国的“感恩文化”,你都知道哪些?

图片来源于网络

2

寸草春晖

唐代诗人孟郊曾写下《游子吟》一诗: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意思是小草微薄的心意报答不了春日阳光的深情。比喻父母的恩情沉重,难以报答。

感恩节 | 关于中国的“感恩文化”,你都知道哪些?

图片来源于网络

3

结草衔环

结草与衔环都是古代报恩的传说,出自《左传》。前者讲一个士大夫将其父的爱妾另行嫁人,不使殉葬。这位爱妾已死去的父亲为替女儿报恩,将地上野草缠成乱结,绊倒恩人的敌手。

后者讲有个儿童挽救了一只受困黄雀的性命,黄雀衔来白环四枚,声言此环可保恩人世代子孙洁白,身居高位。后将二典故合成一句,比喻受人恩惠,定当厚报,生死不渝。‍

感恩节 | 关于中国的“感恩文化”,你都知道哪些?

图片来源于网络

4

知遇之恩

春秋时期,俞伯牙擅长弹奏琴弦,钟子期擅长听音辨意。有次,伯牙来到泰山北面游览时,突遇暴雨滞留岩下,寂寞之余,拿出古琴弹了起来。也正在附近躲雨的樵夫钟子期听到后,忍不住叫道:“好曲!真是好曲!”

随后伯牙每奏一支琴曲,子期都能听出它的意旨和情趣,这使得伯牙惊喜异常。二人因此结为知音,并约好来年再相会论琴。可第二年伯牙来会子期时,得知子期不久前已经因病去世。伯牙痛惜伤感,摔破了古琴,从此不再抚弦弹奏,以谢平生难得的知音。

感恩节 | 关于中国的“感恩文化”,你都知道哪些?

图片来源于网络

除了历史中这些报恩的故事,古代文人写书,民间传说也喜欢借报恩杜撰出一个个美丽动人的传奇故事:

《白蛇传》是白蛇报恩许仙的故事;

《柳毅传》是龙女报恩柳毅的故事;

《聊斋志异·小翠》是狐仙报恩王源智的故事。

感恩父母之慈,还以孝;

感恩主上之遇,还以忠;

感恩友朋之亲,还以义;

感念夫妻之情,还以恩;

感念祖国之恩,还以爱。

这,便是中国的感恩文化。

中华诗文学习,《感恩节 | 关于中国的“感恩文化”,你都知道哪些?》

END

美 编 | 李 渊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