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和氏璧的來歷與故事在《韓非子-和氏》中記載:楚國人卞和,在楚山中獲得了一塊玉璞,就是含有玉的石頭,把它奉獻給了厲王。他說:和氏雖然獻的是璞玉,看着像一塊石頭,也沒有對君主造成什麼傷害,但就這和氏都被斬了雙足,說明鑑定寶玉是何其的難呀,那麼向君主進獻治國理政、推行法治的法術之人,會是什麼結果呢。

紅林悟道《韓非子-和氏》和氏前傳

大家好,今天和大家講一講“和氏璧前傳”,故事來源於《韓非子-和氏》,在我們印象中與和氏璧有關的著名經典故事就是《完璧歸趙》,故事講述了戰國時期趙國名相藺相如幫助國家奪回和氏璧,完整地送回邯鄲的故事。但是,大家知道和氏璧是怎麼來的嗎?

和氏璧的來歷與故事在《韓非子-和氏》中記載:楚國人卞和,在楚山中獲得了一塊玉璞,就是含有玉的石頭,把它奉獻給了厲王。厲王讓鑑定玉石的人鑑別它,相當於今天很有經驗的專業賭石人,鑑定的人說:“這是石頭。”厲王認爲卞和在說謊,就對他執行了刖刑,就是砍去了他的左足。等到厲王駕崩了,武王即位,卞和又把玉璧獻給那位武王。武王讓鑑定玉石的人鑑別它,又說:“這是石頭。”武王又認爲卞和在說謊,而砍去了他的右足。武王駕崩了,文王即位,卞和抱住他的玉璞在楚山下哭,三天三夜,眼淚流盡而代替它的是血。文王聽到這件事後,派人問他原因,說:“天下受到刖刑的人很多,你爲什麼哭得這麼傷心?”卞和說:“我不是爲被刖傷心,我是因爲它是寶玉而被看爲石頭,忠貞的人被看爲說謊的人。”文王於是派雕琢玉器的人剖開玉璞外面的石皮,果然得到寶玉,於是命名是“和氏璧”。

看完這個故事,總讓人爲和氏可惜,覺得沒必要,既然你認定是寶,就是自己留着,何必二受刖刑,而哭淚血,這其中的種種原因我們不得而知,畢竟我們回不到那個時代,親眼看不到。歷史故事的價值是供後人用來品味的,讀史的目的不是爲了探究歷史的真實與真相,而是明白歷史與故事蘊含的道理。韓非子借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一個道理,下面的話纔是韓非子要說的重點。他說:和氏雖然獻的是璞玉,看着像一塊石頭,也沒有對君主造成什麼傷害,但就這和氏都被斬了雙足,說明鑑定寶玉是何其的難呀,那麼向君主進獻治國理政、推行法治的法術之人,會是什麼結果呢?治國良策和推行法治對國家又有什麼好處呢?

隨後韓非子舉了兩個活生生、血淋淋、恐怖至極的實例來說明,一是吳起被肢解,二是商鞅被車裂。吳起在楚國推行“封君之孫三世而收爵祿,絕減百吏之祿秩,損(裁減)不急之技官,以奉選練之士”的策略,而商鞅在秦國推行“以連什伍,設告坐之過,燔詩書而明法令,塞私門之請而遂公家之勞,禁遊宦之民而顯耕戰之士”的國策,當時的君主楚悼王和秦孝公都很認可,可當這兩個君主死後,吳起與商鞅就被害了。爲什麼被害,原因就是:大臣苦法而細民惡治。意思是,大臣受苦於法制而百姓憎惡管治。

聽法而行,君亡臣死,這還算好的,在韓非子眼裏,最壞的情況是:士至死,道未論。意思就是進獻良策的法術之士都死了,而他的良策還沒有論斷。這是衆多先秦諸子的悲哀,這樣的悲哀在韓非子的自己身上也上演了,他爲保住韓國出使秦國,勸秦王不要攻打韓國,卻被同門師兄秦國重臣李斯陷害致死。

吳起與商鞅的良策對楚國與秦國的好處,一是楚國削亂成功,二是秦國富強,最後統一六國,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中央集權的國家。可想,他們治國安邦的策略是多麼的重要。

韓非子最後說,如果沒有楚悼王和秦孝公這樣的聽法之君,法術之士還要冒着被車裂的生命危險來闡明依法制國的道理嗎?我想會的。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