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使用了原創劇情和衆多原創角色的北歐篇,最終卻成爲了《聖鬥士星矢》動畫的最大敗筆,進而影響到後續劇集的製作,海王篇草草結束後,就提前被電視臺腰斬。結果在黃金十二宮時候,遇到了動畫版趕上漫畫原作的創作進度這個棘手的問題,於是,動畫團隊急中生智,創作了大量原創劇情和角色,比如“鋼鐵聖鬥士”,由城戶財團用機械製作的鋼鐵聖衣,穿在非聖鬥士的戰士身上,成爲青銅聖鬥士的戰力補充。

綾小路義行參上。
敗筆
《北歐篇》是《聖鬥士星矢》最大敗筆,直接導致《聖鬥士星矢》動畫提前腰斬。
《聖鬥士星矢北歐篇》是東映動畫製作的動畫版《聖鬥士星矢》的其中一個篇章,這部動畫在1986到1989年期間放映,除了《聖鬥士星矢》漫畫原作的各章節外,在動畫的前半段加入了原創的“鋼鐵聖鬥士”要素,使得《聖鬥士星矢》的平衡失去重心。
在1988年進一步增加動畫的原創力度,加入北歐篇和神鬥士的整個章節,雖然動畫團隊宣稱,爲了不破壞原作漫畫的平衡性,而儘量不破壞希臘神話之間的人物關係,虛構了希露達這個北歐之神奧汀的代理者,並進一步虛構出以北斗七星爲保護星座的7名神鬥士。
使用了原創劇情和衆多原創角色的北歐篇,最終卻成爲了《聖鬥士星矢》動畫的最大敗筆,進而影響到後續劇集的製作,海王篇草草結束後,就提前被電視臺腰斬。
戰爭
爲什麼要在《聖鬥士星矢》動畫中加入北歐篇?這還要從當時電視臺的競爭說起,當時和《聖鬥士》動畫同場競技的還有兩部動畫,一部是《鬼太郎》,由日本第一妖怪漫畫家水木茂創作的鬼怪故事,這部動畫非常受小孩子的歡迎,水木茂創作《鬼太郎》漫畫後,就連手冢治虫大師也因爲當時這部妖怪漫畫的熱度而創作了《多羅羅》。
另一部和《聖鬥士》競爭的動畫,是鳥山明的《七龍珠》,同樣作爲少年熱血戰鬥題材漫畫的《七龍珠》也成爲了《聖鬥士》最大的敵人。
《聖鬥士》漫畫的熱血程度絲毫不遜色於《七龍珠》,至少是各有千秋,那麼最後到底爲什麼聖鬥士動畫的跌落谷底呢?
最重要的原因就是,《聖鬥士》動畫化倉促,沒有留給車田正美漫畫原作展開的時間,《聖鬥士星矢》動畫化是日本動畫史上的一個特例,在漫畫原作連載不滿一年,漫畫單行本第1卷還未發售的時候就匆匆決定動畫化。
提前動畫化
結果在黃金十二宮時候,遇到了動畫版趕上漫畫原作的創作進度這個棘手的問題,於是,動畫團隊急中生智,創作了大量原創劇情和角色,比如“鋼鐵聖鬥士”,由城戶財團用機械製作的鋼鐵聖衣,穿在非聖鬥士的戰士身上,成爲青銅聖鬥士的戰力補充。
鋼鐵聖鬥士的機械科技力,與雅典娜88名聖鬥士的希臘神話神祕感之間造成了嚴重的違和感。不少觀衆因爲動畫與原作不符而放棄了《聖鬥士》,轉而投靠了完全忠實漫畫原作的《七龍珠》。
那麼爲什麼《聖鬥士》要提前宣佈動畫化呢?
《聖鬥士》的動畫化是由東映動畫、BANDAI(萬代)、集英社三方共同商定的,但是這其中BANDAI(萬代)的開發本部長杉浦幸昌成爲這件事的最大推手。
根據BANDAI(萬代)《聖鬥士》項目負責人村上克司的回憶,開發本部長杉浦幸昌的兒子非常喜歡聖鬥士,於是杉浦幸昌也力薦這部作品。
私人原因當然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BANDAI看中了《聖鬥士》的商業價值,聖衣周邊成爲《聖鬥士》的變現利器,非常受到小孩子們的歡迎。
1988年4月,《聖鬥士》開始播出原創劇情、《聖鬥士星矢北歐篇》,鳥山明《七龍珠》則推出忠實原著的“比克大魔王篇”還以顏色。
最後一戰
就在1988年4月北歐篇放映的同時,《七龍珠》動畫版的“比克大魔王”(短笛大魔王)篇正在熱播,小悟空不敵比克大魔王(短笛)、武天老師魔封波戰術失敗,進而加林仙人超神水和與比克(短笛)神似的地球神仙和波波先生的修煉,將劇情一步步推向高潮。
而反觀聖鬥士北歐篇,劇情方面整個故事沒有設置最終BOSS,北歐之神奧汀的代理者希路達受到了海皇波塞冬的控制,青銅聖鬥士們出動,打敗北斗七星的神鬥士,拯救希路達,整個故事毫無高潮可言,故事本身也平平淡淡,甚至有人詬病,北斗七星神鬥士並非原創而是模仿了1984年的神作、原哲夫《北斗神拳》。
人設方面更是敗筆連連,神鬥士的神鬥衣採用了黑色,頭盔則設計爲狼頭,與之前登場的神采奕奕的黃金聖衣相比,黑色的神鬥衣顯得黯然無光,再加上狼頭設計,BANDAI神鬥衣的周邊銷售慘淡。
最終,《北歐篇》敗下陣來,低迷的收視率導致聖鬥士動畫在1989年《海皇篇》後提前結束。
不僅如此,鋼鐵聖鬥士與神鬥士都沒有在聖鬥士星矢的官網上予以保留,成爲了一段不願被人體及的黑歷史。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