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閱讀史源歷史專欄第1093期。二戰整體表現最差的強國,毫無疑問就是法國了。二戰之後曾經有句笑話“比你速度更快的只有法國投降這件事”,用來形容人的行動迅速。雖然說法很戲謔,卻能揭示出法國當年的戰場表現有多差。都是大國,爲什麼同樣是丟失了約一半的國土,法國在二戰中選擇迅速投降,而中國卻在強悍的日軍面前抵抗到底呢?主要有3個方面的原因。
首先,中國的防守條件比法國優越太多了。強敵面前抵抗時間長短,通俗點說主要是一個能不能打持久戰的問題。雖然中國當時工業落後,武器裝備遠遠沒有法國軍隊那麼精良,但是作爲防守一方,有兩點優勢比武器來得更關鍵:一是國土縱深,二是兵員儲備。歐洲國家的領土擠在一起,西歐強國雖然大多殖民地廣闊,但普遍本土面積狹小,法國就很典型。二戰時法國本土連中國面積的十分之一都不到,中國丟了半壁江山還有西南的大山可以依靠,法國有什麼?在德國機動化部隊的閃擊面前,守也守不住,退也沒有空間。更嚴重的是,法國國土狹小,當時雖有數百萬陸軍,但在德國人的炮彈面前,人員越密集損失就越大。中國抗戰初期正規兵員僅200萬人左右,但是卻擁有4億多的人口基數,可以做到即打即補,這是法國不具備的優勢。
其次,中法各自面對的對手有實力上的差異。日軍強在海軍,40年代是僅次於美國和英國的世界第三海軍強國,而日本在太平洋區域的航母機動艦隊實力更是隻有美國能與其較量。然而中國戰場主要是大陸戰場,日本海軍再強也只能在近海發揮些作用,除了運兵外對於中國戰場上的日本陸軍支援不大。日本陸軍受到長期的經費制約,40年代的裝備和訓練水平只相當於一戰時的德國陸軍。日軍著名的脆皮坦克在蘇聯坦克面前幾乎百無一用,日軍步兵武器在美國人看來簡直是垃圾,甚至蘇聯步兵都看不上日式武器,戰後懶得運回國。法國軍隊面對的則是歐洲最強的德國陸軍,並且德軍的機動化和裝甲水平也是當時世界第一,後來蘇聯和美國陸軍面對德軍,都不能一對一佔據上風。所以客觀而言,當年法軍的對手要比中國軍隊的對手強勁得多,這也加速了法國的戰敗。
最後,是歷史原因。上世紀三四十年代的中國和歐洲不同,中國雖然經歷國內的軍閥混戰,但是殘酷程度遠遠及不上歐洲各國不久前經歷的一戰。法國當年雖然是戰勝國,卻也損失了幾乎一代男青年,整個國內社會是反戰的,追求經濟發展和物質享受,也可以說法國上上下下帶有軟弱投敵的情緒。當德軍成功繞過馬奇諾防線後,法軍大勢已去,很多人想的都是減少傷亡和損失,投降傾向十分嚴重。
中國則不同,由於長期遭受日本掠奪,全面開戰前已經丟失了東北,華北也是朝不保夕,所以整個社會和民族都因爲抗日這一目標而凝聚到一起,連軍閥都不屑於打內戰了,川軍、桂軍不遠千里奔赴前線,只求對日一戰,就是最典型的例子。這樣強烈的民族情緒,也是堅持抗日十餘年而不放棄的重要原因。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