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勞動節,因爲處於全省疫情防控的關鍵階段,多了一層特殊的含義。

全市廣大幹部羣衆積極行動起來,按照中央和省委部署,全力排查疫情防控工作漏洞,補齊疫情防控工作短板,爲全市疫情防控工作再添一份力,也讓這個“五一長假”變得更有意義。

從衝鋒陷陣、不顧安危的醫務人員,到盡職盡責、連續作戰的人民警察、社區工作者、環衛工人、志願者,再到晝夜不停、奔走不息的外賣、快遞小哥,無數凡人英雄湧現出來,展現了廣大勞動者胸懷全局、愛崗敬業、艱苦奮鬥、無私奉獻的光榮傳統和家國情懷。

“五一”國際勞動節當天,記者採寫了一組稿件,用自己的方式向奮鬥在抗疫一線和復工復產一線的勞動者們表達致敬和感謝。

戰鬥在防疫最前沿的你們,真美!

油田總醫院留觀病房負責人白玉海:只要患者安好,比過節更愉快

白玉海縝密分析患者病例

疫情防控期間,廣大醫務工作者英勇無畏地投入疫情防控工作,體現了醫者仁心。他們的付出讓疫情防控工作得以順利開展。他們因此也被網友稱讚爲“新時代最可愛的人”。

“凌晨起來搶救了一個患者,一直忙到現在。”5月1日12時50分,記者打電話給油田總醫院留觀病房負責人白玉海,他說有點累,想休息一會兒。白玉海世界裏的休息,不是躺在牀上美美地睡一個午覺,而是能一個人坐下來喝口水。

從疫情之初值守在醫院隔離病房,到負責緩衝病房,到現在的留觀病房,這名神經內科主任醫師,便如陀螺般旋轉在刀尖。

中午能在宿舍坐一會,就算很好的休息了

嚴密防控疫情,爲患者就醫安全“掃雷”是留觀病房的責任。有流行病學接觸史並伴有發熱或者肺炎的患者,都需要在留觀病房接受治療,經過系統排查,排除新冠肺炎風險後再轉入專科病房繼續治療。

白玉海帶領團隊分析患者病情

當天凌晨,一名肺動脈二次栓塞、合併重症肺炎、菌血症、發燒的患者,血氧飽和度迅速下降,須立刻做肺CT檢查。白玉海和其他3名醫生將患者從牀上抬到平車上,另一名女醫生護着神質不情的患者的手,防止拔出鼻飼管,護送其去做檢查。情況緊急,白玉海又迅速協調CT室、麻醉科、重症醫學科、心內科、呼吸科等相關科室專家會診。在覈酸抗體定量檢查結果出來之前,患者呼吸衰竭,血氧飽和度再次下降,給予氣管插管、呼吸機輔助治療,患者得到了重症精準診治。在這期間,僅和家屬溝通,白玉海就打了8次電話,一直忙到中午。

“今天氣溫高,裹在隔離服裏喘不上氣,有點頭暈,兄弟姐妹們都是這樣過來的。”每天早上白玉海交接完班,統籌安排好工作後,便會穿上隔離服進到病房內,一直到中午纔出來,“病房裏只有兩個男醫生,高峯期患者達到30多人,其中有多人次危重患者需要4名醫生穿防護服,陪送其離牀做相關檢查,我進去了能幫忙。”雖然白玉海這樣說,但是科裏的人都明白,他進去是爲了能讓少一個人進去面臨風險。

白玉海護送患者做檢查

除了診治患者,白玉海有時間還會去安撫患者情緒。被安排到留觀病房,有的患者不理解。

“在這兒咱們也能正常治病,網絡都能會診。排除‘新冠’對你好,對你身邊的親朋也好。”白玉海和患者解釋國家、省裏和市裏的防疫政策,“患者情緒好了,治療效果也會更好。”

“三四天能回一次家,換換衣服。患者病情變化快,不允許你回家,回去也不放心。”白玉海說,兄弟們都是這樣一直守在這裏,很少回家,他不是一個人在戰鬥。

“經過嚴密排查,目前還沒有發現疑似病例和確診病例。守好這道門,一切都值!”白玉海說,在他們的世界裏,沒有節假日,只要患者安好,那便比過節更令他們歡欣和愉快。

大慶日報記者 沈豔茹 文/攝

市公安局交警支隊薩爾圖大隊大隊長姜洪偉:

他們的“逆行”是爲了更多人的“順行”

5月1日,大多數市民都在利用節日放鬆心情之時,請不要忘記,還有人正在堅守崗位,爲了大慶的安寧祥和繼續“運轉”、默默付出。市公安局交警支隊薩爾圖大隊大隊長姜洪偉,就是其中之一。

“姜大隊,你真是一天不休呀!”5月1日7時30分,姜洪偉趕到大齊高速公路慶東收費站卡口換班執勤時,同事打趣說:“去年你就休了一天,今年這是要‘複製’呀!”

在慶東收費站卡口,姜洪偉對外地車輛依法開展檢查工作。

據瞭解,慶東收費站爲我市出入城的交通要道。爲了防止從哈大高速公路駛來的車輛,經由慶東收費站進入大齊高速公路後轉入大慶市區,薩爾圖大隊民警晝夜駐守在此。

“同志,進入大慶市區的車輛,必須經由世紀大道疫情卡口檢查後才能通過,不能經由慶東收費站去往讓胡路。”一輛經由哈大高速公路回來的大慶牌照轎車,在姜洪偉的指引下折返世紀大道疫情檢查點。

9時剛過,慶東收費站的車輛多了起來,現場的交警、輔警也跟着忙了起來。

“同志,如果你是要通過慶東收費站進入大齊高速公路,再去往齊齊哈爾,所以請不要在中途通過其它收費站轉入大慶市區,應該直接去往目的地。我們已經拍照登記了,如果擅自轉入大慶市區,將追究相應責任,明白了嗎?”姜洪偉對一輛外地牌照的機動車駕駛人說明要求後,對方點頭回復:“明白了,肯定配合。”

10時,換崗的姜洪偉並沒有回家,而是來到了東風新村。“同志,你的豆角攤已經擺到了公路上,這樣不僅影響車輛通行,而且在公路上擺攤是非常危險的……”在東風新村緯三路的廣源市場路段,姜洪偉對佔道擺攤的經營者進行清理,保持道路暢通。

姜洪偉說:“‘五一’假期從今天就開始了,出行的車輛肯定多,所以一定要保證道路暢通,特別是商圈地帶,杜絕了交通擁堵,也就降低了產生事故的風險,這些都是一環套一環,預防道路交通事故也是交警的重要職責之一。”隨後,姜洪偉前往新百大商圈,繼續開展道路巡邏工作。

“交警的工作性質特殊,越是節假日我們就越忙。也只有我們忙點,才能確保節日期間的道路更暢通。”姜洪偉說。

大慶日報記者 李楠 文/攝

瀚城社區工作人員張玉新:早晨上班倒杯水,中午才喝第一口

5月1日,瀚城名苑東門卡口,瀚城社區的工作人員張玉新6點準時出現在崗位上,測溫槍、登記冊、龍江健康碼、承諾書,這幾樣“老戰友”也在面前的桌子上一字排開。她的“小長假”就這樣開始了。

“天氣預報說今天最高氣溫28攝氏度,沒想到早上還是這麼涼”,張玉新打了個哆嗦說。不一會,進出小區的居民開始逐漸多了起來,提醒居民掃碼並測溫,一忙起來,張玉新就忘記了剛纔還在喊冷。

張玉新幫小區業主從新註冊龍江健康碼

張玉新爲進出小區的業主測量體溫

“我主要負責外來人員進入小區的登記工作。不同於本小區人員的掃碼測溫戴口罩即可放行,外來人員需要6個步驟才能放行。”張玉新說。

說話的功夫,三名裝修工人來到小區卡口,說是要到業主家去幹活。張玉新熟練地指導他們填寫承諾書,又讓他們掃龍江健康碼、行程碼、填寫登記表、測溫,最後業主本人才把他們領進小區。“程序比較多,有時有些人難免出現急躁情緒,也可以理解,但該填的表格、該走的程序還是一個都不能少。”張玉新說。

一上午的時間,張玉新一直站在桌子後面,身後的椅子早已成了“擺設”。從大年初七開始堅守防控一線的她,早就練就了“站功”,經常是一站就10多個小時。除此之外,更厲害還是她的“忍功”——“有時候要忍着渴,一忙起來,早晨上班倒杯水,中午才喝第一口,喫飯也不應時,再就是忍着上廁所……”張玉新告訴記者說。

說起這個特殊的“五一”,張玉新說,辛苦點沒啥,只要大家都平平安安度過疫情就好。

大慶日報記者 王治軍 文/攝

“城市美容師”: 28攝氏度,他們仍在太陽下堅守

這個“五一”小長假,受新冠肺炎疫情的影響,少了些熱鬧,多了些冷清。但那些默默付出的勞動者們,在這個小長假裏,更多了些辛勞。例如,我們的“城市美容師”。

5月1日13時50分,室外氣溫達28攝氏度,依舊隨處可見戴着口罩,穿着厚重的環衛工人,認真地清掃着馬路上的垃圾。世紀大道時代廣場附近,63歲的姚洪權正在認真地清掃路邊的雜物。他是玉禾田環境發展有限公司負責世紀大道段的保潔班長。烈日下,身着單衣的記者站了一會兒已經開始流汗,而姚洪權和他的同事們,已經幹了幾個小時的活兒。

記者又先後來到了緯二路西,經一街,康寧路西等路段,不少保潔人員也在路面上認真地清掃,即使路上少有行人,他們也都穿着工作服,戴着口罩。

當下,疫情防控形勢嚴峻,“玉禾田”除了要求保潔人員做好個人防護外,也提高了作業質量的要求。

垃圾運輸車需經過認真消毒纔可離開中轉站

偏僻的路段,保潔人員仍認真清掃

垃圾卸完後,工作人員對場內進行消毒

正在灌溉樹木的遲先生

蘭德湖公園附近有一處垃圾中轉站,也屬於“玉禾田”。和想象中的垃圾站不一樣。這裏看不到任何雜物,甚至連異味兒都聞不到。記者在這個垃圾站等了一會兒,看到有垃圾運輸車抵達。司機通過駕駛室內的按扭,將垃圾傾倒進專用的垃圾罐中。之後,工作人員對運輸車進行了消毒。在運輸車離開後,工作人員對站內再次進行消毒。

該中轉站主管段先生說,爲了給居民打造安全、衛生的生活環境,他們增加了車輛運輸次數,保證居民小區內生活垃圾不過夜。

隨着氣溫的升高,樹綠了,花開了。記者在經一街看到,有工作人員正灌溉樹木。他告訴記者,他姓遲,負責經一街和經三街周邊的綠化灌溉工作,每天需要工作十小時左右。遲先生說:“爲了城市美麗,再辛苦也值得。”

有這些“城市美容師”用心地裝扮着我們的城市,給我們打造乾淨、安全的生活環境,在這特殊的日子裏,讓我們真誠地對他們說一聲“你們辛苦了!”

大慶日報記者 吳召秀 文/攝

志願者李希龍、李星卓:爺倆齊上陣 攜手抗疫情

4月30日晚上,49歲的李希龍正在幫創業城街道整理資料,兒子李星卓敲門進來說:“爸,我明天沒課,跟你一起去社區當志願者。”

李希龍仍目不轉睛地盯着電腦屏幕,就回了一個字:“行。”

一位是退伍軍人、共產黨員,一位是00後的大一學生。他們是戰疫前線的志願者,亦是衝鋒陷陣的“父子兵”。

5月1日一大早,父子倆就守在了創業城16區門崗,假期出行人員增加,父子倆一個掃碼、一個測溫,時不時地提醒進出居民戴好口罩,工作進行得有條不紊。等人流、車流量稍微少一點,爺倆又開始巡邏,查看小區的圍擋、條幅,發現損壞及時維修。

父子倆查看一個掃碼情況,一個測溫

父子倆守在創業城16區門崗

父子倆發現圍擋損壞後及時維修

“我是一名轉業兵,雖然軍裝脫了,但保家衛國的情懷還在。疫情之下,不做點啥,心裏總是不得勁兒。”李希龍說,兒子提出要跟他一起時,他毫不猶豫就答應了:“這是他自己的決定,更是新一代大學生應有的責任和擔當。希望他通過這次鍛鍊,樹立正確的成長和發展方向。”

連續兩個多月的“並肩作戰”,父子倆的感情也有了“疫”外收穫。以前,李星卓沒事總愛玩手機,跟父母溝通也少。可現在他把遊戲“戒”了,父親熬夜整理材料,李星卓會主動給倒杯水、洗點水果。以前喫完飯撂下筷子就回自己房間,現在會主動刷碗。李希龍覺得兒子懂事了,也知道感恩了。

“我這次有了切身體會,我爸真的很不容易。”說起這些,李星卓的語氣中帶着一絲心疼:“疫情最嚴重的時候,小區裏因爲有確診病例要封閉單元門,我爸跟一線人員往前衝。半夜有突發事件,他總是跟電話另一頭說‘我去吧,你們就別折騰了’。”

“我覺得我爸很偉大,我以後也想成爲他那樣的人。”李星卓語氣裏透着一股驕傲。

大慶日報記者 程誠文/攝

外賣小哥周健:讓更多人喫上熱乎的飯菜

今年27歲的外賣小哥周健,“五一”當天5點多就起牀了。“勞動節,當然要在勞動中度過。”周健邊說邊看了一眼兩個手機的電量,都是滿格的,這才安心出門。

早上6點,周健來到十區餐飲一條街一家早餐鋪門口等待生意。只聽手機一響,平臺又派了新訂單,熟練的操作後,周健起身走進一家店鋪。

這一單要準備送兩屜小籠包和三份粥到大悅城,周健小心翼翼地將食物放好,並再三確認不會灑餐,這才騎上摩托車,並扭頭對記者說:“安全第一,不僅要自己人身安全,也要食物安全送達,還要準時準點,要考慮的因素太多了,回頭再聊。”

周健將熱乎的早餐小心翼翼地裝進送餐箱內

再見到周健,已經是中午了,他比早上的時候更忙,眼睛一直盯着手機屏幕,注意新訂單的消息,有好幾次記者剛要跟他說話,他都連忙擺手,然後小跑衝進一家餐廳,出來時,手上已提滿了塑料包裝袋,又出發了。

下午3點,是外賣小哥們的午休時間。這是周健一天裏難得的清閒時刻。

聊起疫情的影響,他說,由於各小區實施“封閉管理”,外賣小哥不再被允許進入小區。爲了配合小區工作,他們一般都是打電話讓顧客來取,但部分顧客對此好像並不能接受。“有一次就因爲不能送上樓,跟一個顧客商量了十多分鐘,最後被給了差評,半天白乾了。”

但也有一些溫情時刻令周健感動。有一天,他往一個小區送外賣,保安不讓進。他就給顧客打電話,對方讓他稍等一會。當顧客下來取餐時,特意送了他兩個口罩。在這一刻,他感覺心裏暖暖的。

“等賺到了足夠的錢,我準備先學點技術,然後自己幹個買賣。”周健對記者說。這時派單的手機鈴聲又響了,周健再次騎上那輛熟悉的電動車,奔波在這熟悉的街道,爲了能讓更多人喫上熱乎的飯菜,也爲了自己的夢想。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