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像爭議996工作制、明星效應和流量反噬、實現菜場自由的訴求、一朝爆火的草根網紅、媒體新聞化用網絡流行語等等既發揮着改變輿論生態的正功能,但其負功能同樣不容忽視。網絡流行語本身是含有一定感情色彩的,一些負能量詞彙的廣泛傳播意味着負面情緒的大量擴散,從而遭到輿論質疑。

在逐漸走向尾聲的2019年裏,活躍於社交網絡平臺上的網民羣體繼續發揮着強大的語言創造力和話題傳播力。盤他、槓精、996、OMG、我太難了、雨女無瓜……這一個個鮮活生動又表達特定情感的網絡熱詞,不僅拓寬了線上交流溝通空間甚至延伸到日常生活,同時構成了屬於廣大網民的年度記憶。

網絡流行語或許能夠直擊社會痛點,或許從某種意義上契合社會發展導向。像爭議996工作制、明星效應和流量反噬、實現菜場自由的訴求、一朝爆火的草根網紅、媒體新聞化用網絡流行語等等既發揮着改變輿論生態的正功能,但其負功能同樣不容忽視。

1、消費主義視角下的網紅經濟

2019網絡流行語傳播評價和思考:是否帶來普通民衆話語權的勝利?

提到網紅經濟,繞不過的當是最近的熱搜常客"超級網紅"李佳琦。上圖直觀顯示了近一年來網民對李佳琦的搜索關注程度及持續變化情況,同時一組李佳琦帶貨數據也可以證明他的火爆——5分鐘賣掉15000支口紅、2個月內淘寶直播粉絲上漲100萬,單場銷售破2000萬。在實時互動的淘寶直播間,幾乎沒有人能逃過李佳琦"所有女生""買它買它買它"所製造的消費陷阱,一方面是個人的號召力,總有一批人自覺自願地信任;另一方面作爲企業品牌或商品代言人的"網紅"要想獲得可觀的經濟回報就難以割裂粉絲喜好。

2、主流媒體的收編和自媒體文章標題的濫用

大衆傳媒新聞標題的製作與網絡流行語密不可分,爲爭奪受衆的注意力,許多新聞標題都會或多或少地使用一些網絡流行語增加亮點。媒體對網絡流行語恰到好處的運用,無疑能實現雙贏;而如果僅爲盲目跟風或"蹭熱點",結果可能引發輿論反感。

2019網絡流行語傳播評價和思考:是否帶來普通民衆話語權的勝利?

正能量熱詞"硬核"獲得了官方認可,央視網"國慶'硬核'表白"、每日經濟新聞"硬核科普"、鳳凰科技"硬核技術"……這些主流媒體的新聞標題都表現了網民油然而生的欽佩、敬意之情,合乎社會主流價值觀。

2019網絡流行語傳播評價和思考:是否帶來普通民衆話語權的勝利?

網絡流行語本身是含有一定感情色彩的,一些負能量詞彙的廣泛傳播意味着負面情緒的大量擴散,從而遭到輿論質疑。一段"讓我看看,傑哥不要啊"的抗拒性侵視頻,只因其方言口音邊被生硬地炮製成"讓我康康"遭衆多看客圍觀,不得不說是對受害者痛苦的嘲弄。但是,自媒體文章標題中使用"康康"並不少見,這不但加劇了低俗媚俗之語的蔓延,而且降低了自媒體的格調。

3、土味視頻塑造鄉村文化景觀

一般來說,土味的事物代表"醜"的事物,但"醜"同樣是有價值的。一是對客觀現實存在的真實還原,二是人物自身形象和特點的刻畫需要突出"醜"的表現。抖音一姐"毛毛姐"其實是一位92年的男生,他在《好嗨喲》中男扮女裝、一人分飾兩角反而大受歡迎,該段闡釋城裏人蹦迪和鄉下人蹦迪區別的視頻內容爆火,產生更多地模仿和改編,鄉村成爲了土味文化的前線。其實土味視頻的崛起,"好嗨喲"只是冰山一角,華農兄弟、王下七趕海等展示家鄉風土人情的"清新土味"也頗受輿論關注。

戈夫曼的擬劇理論可以很好的詮釋這一社會現象,擬劇理論關注的是日常生活中人們如何運用符號預先設計或展示在他人面前的形象,即如何利用符號進行表演,並使表演取得良好效果。土味視頻創作者將鄉村日常生活的後臺行爲(鏡頭之外)前臺化(理想化形象),以滿足分享、展示和社交欲求,他們用看似不可思議的方式豐富着鄉村形象。

站在歷時性的角度,網絡流行語是時代變化的標誌之一,它是不斷更新迭代的。而對於形形色色的年度盤點來說,網絡流行語反映着網民生活百態和大衆文化心理,始終是不可繞過的一環。共性之外亦有個性,落腳到單個網絡流行語,它的每一次傳播擴散和衍生話題都有值得體味的內在邏輯,語言的"優勝劣汰"意味着它可以被疏導但不可以被規定。

無論如何,2019網絡流行語還在進行着裂變式傳播。有人趨之若鶩,也有人視如敝屣,但網絡世界沒有人置身事外,它無時無刻不改變着生產者、傳播者和接受者的思維習慣。這種巨大的影響力,離不開信息革命帶來的傳播廣度和頻率提升,但網絡公共空間是否讓普通民衆真正擁有了話語權還存在爭議。積極地看,高熱度傳播的網絡流行語已然成爲"反沉默螺旋"的窗口,解構權威性精英化的同時,也建構着大衆文化的新秩序。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