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四大名著之一,《三国演义》诞生了很多名场面,比如说“草船借箭”、“桃园三结义”、“温酒斩华雄”等等,而“空城计”更是成为了诸葛亮斗智斗勇的经典。
魏国派遣司马懿挂帅进攻蜀国街亭,而诸葛亮派马谡驻守失败,司马懿趁胜率领十五万大军,直逼蜀国指挥中心所在地西城,诸葛亮在大敌当前的局面下镇定自若,大开城门,还派遣4名士兵有模有样的在街上扫地,自己则是在城楼上弹琴唱曲。司马懿认为设有埋伏,立刻引兵退去。
相信读者们看到这里,在钦佩诸葛亮之余或许也会感到一丝丝的好奇,司马懿也算是一个十分厉害的人物,他带着十万大军,难道就不会派人去打探一下情况吗?当时蜀国已经在街亭失败,就算真的有埋伏,又有多大的阵仗呢,反倒是司马懿,兵强马壮,他完全能够让一名将佐,前去打探消息。没必要自身身处险地。其实最大的疑点,就在扫地的士兵身上。
实际上司马懿也是有自己顾虑的,我们结合一下当时的三国背景,就能发现端倪。司马懿被魏国任命为主帅的时候,他实际上已经曾经遭过一次废立,虽然曹丕去世前,司马懿成为了骠骑大将军,受到重用,当时位高权重的他还是难免受到猜忌,曹操也评价“司马懿鹰视狼顾,不可付以兵权;久必为国家大祸。”由此可见,魏国皇室对于他是极其不信任的,因此在诸葛亮散布的流言下,司马懿被贬为了庶人。
而再次启用他,是在魏国连丢数郡,遭到惨败的情况下,因此对于魏国皇室而言,也是一种无奈之举,司马懿怎么可能不会明白这里面的道理呢?真要杀掉孔明,恐怕下一个受到打压的就是他吧!而孔明派出4个士兵扫地,恰好也点醒了司马懿“各扫门前自家雪”的道理。
因此司马懿才果断地撤军,从而让蜀国保存了有生的力量。对于诸葛亮和司马懿来说,双方都能算得上是赢家了,诸葛亮凭此回到蜀中,积蓄力量好再次卷土重来,而司马家族依然能得到重用,来对付吴蜀。他们在魏国军队地位中的节节攀升,也就为后来司马篡魏埋下了伏笔。
不过历史上真的有诸葛亮和司马懿之间真的诞生过《空城计》里面的故事吗,答案其实是否定的。这只不过是郭冲在《三国志》注解当中编写的小故事而已,后来被演义作者罗贯中所借鉴参考,当时和诸葛亮对阵的,实际上是魏国大将张郃。街亭之战的时候,司马懿远在洛阳,攻克孟达之后,迅速回防宛城,不可能来到数百里之外的西城。
但是历史上灵活运用空城计的例子并不少,西汉时期的李广率100多名骑兵进入匈奴腹地打探情报,结果1000多名匈奴骑兵蜂拥而至,李广知道自己逃跑就是示弱,因此他命令部下优哉游哉地卸下马鞍,躺在草地休息,而匈奴认为汉军如此阵仗,肯定有所准备,因为害怕,从而匆忙撤走,李广的骑兵得以安全返回大营。空城计实际上就是一种心理战术, 虚虚实实,兵无常势。它算计的魅力也也被发挥得淋漓尽致。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