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韩信为项羽执戟郎中,想为项羽出谋划策,项羽瞧不上他,投靠刘邦能从小兵直接成为大将军,必要感谢刘邦这位伯乐,他只有率军创佳绩,不负刘邦知遇之恩。楚汉后期,刘邦、项羽、韩信三方鼎立,韩信若起兵自立,必给刘邦造成致命一击,不少人说刘邦对韩信有知遇之恩他不愿跟刘邦对着干。

一个社会底层之人能成为人上人必然有其过人之处,无论古今他们心计和谋略,不是一般人可以比得过。
楚汉后期,刘邦、项羽、韩信三方鼎立,韩信若起兵自立,必给刘邦造成致命一击,不少人说刘邦对韩信有知遇之恩他不愿跟刘邦对着干。

这时候我们需先到皇权至上这事,皇权之下无论父子兄弟必自相残杀,何况微不足道知遇之恩在权力面前就如尘埃一样微不足道。韩信之所以不敢轻举妄动就是刘邦早有防备
第一、韩信虽有野心,可其军权、任免权都在刘邦之手,就是为防止韩信拥兵自重。
第二、韩信一切来自于刘邦,要其缺少威信和资源。刘邦为主、韩信为辅难于威胁其根基
刘邦出身沛县亭长能做到大汉帝国开国之君,其身边必然有一群为其出生入死之人,这些人必然为刘邦集团核心。

沛县、吕氏家族必为其核心集团,享有刘邦集团关键权力,其余集团均按照先来后到之序享有不同权力,韩信所处集团为刘邦集团边缘人物,必不会享有关键权力。
韩信投靠刘邦早期就是小兵,后萧何发现其才能才成为刘邦集团大将军,他的一切来源刘邦,根本没有足够根基,又跟中坚集团发生冲突,韩信在刘邦集团难有什么风浪。

韩信虽握有重兵,可刘邦对韩信从头到尾不信任,安排曹参、灌婴等人为其副将,这些人为刘邦心腹,人员配属看刘邦不信任韩信。

韩信只能做好分内之事才能保命,一旦有反意必随时搞定你,韩信表面有实权,可真正只能算个光杆司令,只要做出不符合刘邦集团事情,随时都有给夺权可能。韩信谢刘邦知遇之恩,可刘邦对其不信任
韩信为项羽执戟郎中,想为项羽出谋划策,项羽瞧不上他,投靠刘邦能从小兵直接成为大将军,必要感谢刘邦这位伯乐,他只有率军创佳绩,不负刘邦知遇之恩。
《史记·淮阴侯列传》(《汉书·韩信传》略同)云:及项梁渡淮,信杖剑从之,居戏下,无所知名。项梁败,又属项羽,羽以为郎中。数以策干项羽,羽不用。汉王之入蜀,信亡楚归汉。诸将皆喜,人人各自以为得大将。至拜大将,乃韩信也,一军皆惊。
韩信为刘邦立下汗马功劳后,权力欲望也在上涨,他提出立张耳为赵王,重开分封制度,必然和想实行郡县制刘邦产生不一致想法,可刘邦为大局还是答应韩信要求,这要双方关系产生裂横。

刘邦不担心韩信称王,而是担心韩信拥兵自重,威胁到自己,他在井陉战后夺取韩信军队,推翻韩信系列任免制度,并植入自己的势力,这要韩信十分不爽,威胁刘邦成为齐王后,将原本汉军变成齐军,这要刘邦对韩信十分猜忌。
齐人蒯通知天下权在韩信,欲为奇策而感动之,以相人说韩信曰:“汉王遇我甚厚,载我以其车,衣我以其衣,食我以其食。吾闻之,乘人之车者载人之患,衣人之衣者怀人之忧,食人之食者死人之事,吾岂可以乡利倍义乎!韩信犹豫不忍倍汉,又自以为功多,汉终不夺我齐,遂谢蒯
可以看出蒯通虽劝韩信造反,韩信认为刘邦不会鸟尽弓藏”,所以谢绝了蒯通。韩信虽为局内人并为未看清刘邦已对其有了不满,只是现在大局未定不好处理韩信,只能先忍着。

韩信虽为军事天才,可政治上是白痴,虽有大将军之位,可刘邦统治集团中大部分人员都支持刘邦,韩信造反不是必吗。

韩信在刘邦军中处处受限,一旦有反意肯定有人要韩信之命,韩信在刘邦军中无亲信。
刘邦军中精锐并在韩信掌控之内,步兵、骑兵精锐由曹参、灌婴掌控。

韩信能动用兵马只有从齐赵等战役中投降士兵,这些能为韩信谋反事业肝脑涂地,孰轻孰重韩信知道起兵造反这不开玩笑吗。结语:韩信深信刘邦不会处理他,可他想错了。
韩信虽为汉军大将军,可其权力都在刘邦监视之下,只能做刘邦想你做的事情,一旦搞一些幺蛾子必然会失败,多次触碰刘邦底线,只是现在是用韩信之时,并不能处理韩信。

楚汉战争胜利后,没什么仗可打,这个时候刘邦放手收拾各大反对势力,最终韩信死于吕后之手。
只能说韩信虽有军事才华,可其并无政治头脑,这也是韩信最终惨死原因之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