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天有個萬衆期待的男頻小說改編劇上線。

大IP突襲開播,上熱搜是意料之中。

但讓人沒想到的是,播出後的首個熱搜不是劇名、不是演員、也不是作者,而是一個名氣不太大的編劇:王倦。

有熱搜是因爲他編的好,至於他好在哪裏,咱們邊聊劇邊誇。

《慶餘年》

粗製濫造的服化道也擋不住《慶餘年》的好,誰說改編劇都是糟粕?

作爲一個擁有15卷龐雜故事線的權謀小說,古裝、謀權、“穿越”、近親結婚各個都是過審雷點,稍不注意就要被咔嚓一刀剪。

爲了照顧原著和過審,把現代人放到古代去,《慶餘年》的改編是這樣的。

寫了一本科幻題材的小說,故事是現代思想和古代制度的碰撞,主題是假如生命再活一次,寓意是珍惜現在、爲美好而活。

粗製濫造的服化道也擋不住《慶餘年》的好,誰說改編劇都是糟粕?

用一個寫書梗,現代重病患者睜眼醒來成了竹筐裏的嬰兒,擁有現代社會記憶的嬰兒,面對嶄新的人生。

劇名的意思在“寫書”取名時就講清楚了。

“留餘慶,留餘慶,忽遇恩人;幸孃親,幸孃親,積得陰功。勸人生,濟困扶窮,休似俺那愛銀錢、忘骨肉的狠舅奸兄!”

粗製濫造的服化道也擋不住《慶餘年》的好,誰說改編劇都是糟粕?

《紅樓夢》十二支曲子中的《留餘慶》,寫的是賈巧姐的命運。

因母親積的功德她在災難臨頭時遇上恩人,奉勸世人接濟窮苦,不要像她的兄弟那般只愛金錢不念親情。

這支曲子讀懂了,主人公範閒(張若昀飾)的人物背景也就明白了。

粗製濫造的服化道也擋不住《慶餘年》的好,誰說改編劇都是糟粕?

一部劇能不能吸引觀衆,第一集很重要,正常情況下頭20分鐘還不來個小高潮,點×退出的概率直線飆升。

就像前段時間開播的《鶴唳華亭》,第一集男主哭喪個臉,在雪地裏不明不白的跪了半集,很多人還撐不到他站起身就退出了。

粗製濫造的服化道也擋不住《慶餘年》的好,誰說改編劇都是糟粕?

而咱們《慶餘年》就很聰明,開頭的寫書鋪墊一交代完小范閒(韓昊霖飾)就出場。

小大人的模樣,一本正經的維護自己院裏下人,鬥嘴鬥不過就搬凳子,一巴掌扇飛了挑釁的管家。

粗製濫造的服化道也擋不住《慶餘年》的好,誰說改編劇都是糟粕?

這個視覺衝擊的小高潮足夠強。

但仔細一想會覺得,一個小孩把一個體型肥胖的大人扇飛既不靠譜也不合理。

於是觀衆心裏就會產生一個爲什麼他有這麼大力氣的疑問。

有了疑問就有了接着往下看的驅動力。

粗製濫造的服化道也擋不住《慶餘年》的好,誰說改編劇都是糟粕?

沒多久,解釋就來了。

小范閒拿着一本書去問五竹(佟夢實飾),他照着書上練的真氣很霸道。

而這本書,其實在嬰兒時期就出現過,進范家大門前,五竹放在他身邊的。

粗製濫造的服化道也擋不住《慶餘年》的好,誰說改編劇都是糟粕?

有伏筆,有疑問,有答案,節奏明快。

權謀按道理講是個正劇風格,原著小說的語言風格也偏正。

但現在咱們觀衆,電視劇看多了口味都挑剔了,你要是一直一本正經把敘事的弦拉的倍兒緊,很容易看着看着就……困了。

粗製濫造的服化道也擋不住《慶餘年》的好,誰說改編劇都是糟粕?

編劇很巧妙的按照原著本身的敘事,拉開了兩條線。

一條是範閒詼諧幽默的成長史。

擁有現代記憶的人,他嘴裏“不合時宜的”蹦出些什麼,細菌、聊八卦、文化產業很合理。

可他前衛的語言系統旁人聽不懂,於是就會碰撞出笑料包袱。

粗製濫造的服化道也擋不住《慶餘年》的好,誰說改編劇都是糟粕?

另一條是慶帝(陳道明飾)肅殺沉重的權謀之路。

大臣、兒子都是他手裏的棋子,所言之語、所做之事都有潛臺詞。

隨便跟大臣聊一句“聽說太子送你的那副畫,你很喜歡?”

粗製濫造的服化道也擋不住《慶餘年》的好,誰說改編劇都是糟粕?

既表現了皇權遁藏於無形,也暗示了僭越的警告。

兩條線相互交織,鬆緊有度。

這兩天劇集的更新,範思轍(郭麒麟飾)這個人物強勢拉了一波存在感。

粗製濫造的服化道也擋不住《慶餘年》的好,誰說改編劇都是糟粕?

一來演員是德雲社少班主,一張嘴單口相聲的氣質那是與生俱來。

二來範思轍人物的性格,接地氣,充滿人情味。

前兩集地主家貪財的傻兒子形象,在後邊財務籌算裏讓人大喫一驚。

粗製濫造的服化道也擋不住《慶餘年》的好,誰說改編劇都是糟粕?

憨而不傻,嗜而不貪。

老爸被人語言侮辱,他跟人動手打架,老爸讓他下跪,不問原因就跪,心思單純遵守孝道。

粗製濫造的服化道也擋不住《慶餘年》的好,誰說改編劇都是糟粕?

不良嗜好通通沒有,就是喜歡錢。

但當老爸讓他許個願望,觀衆都猜他會要錢的時候,他卻狡黠一笑:推牌九,來錢的啊。

不用猜,這場小賭怡情,傻兒子肯定穩賺。

粗製濫造的服化道也擋不住《慶餘年》的好,誰說改編劇都是糟粕?

一個劇本里,臺詞對話往往佔80%、90%以上。

好的編劇能用兩三句話就表現出他想表達的內容,比如同樣是王倦當編劇的《大宋少年志》。官兵問“誰是元仲辛”

一個學生抬頭答“元仲辛出去了”

另一個學生頭也不轉接話“他就是元仲辛”

粗製濫造的服化道也擋不住《慶餘年》的好,誰說改編劇都是糟粕?

一個滑頭、一個端正,兩個學生人物形象三句話就立住了。《慶餘年》的改編也很好的秉承了王倦對人物對話打磨的功力。

第一個投毒案,範閒跟藤梓京(王陽飾)對質。

“菜裏邊投毒是你乾的?爲什麼不用劇毒?”

“我要殺的只有你一個”

粗製濫造的服化道也擋不住《慶餘年》的好,誰說改編劇都是糟粕?

兩個人,三句話。

藤梓京一個不濫殺無辜的殺手形象出來了。

範閒的精明、惻隱之心,爲什麼不讓紅甲騎士抓殺手的原因也出來了。

相比大段只爲耍嘴炮的臺詞,三兩句對白交待清前因後果、人物形象,顯然高級的多。

粗製濫造的服化道也擋不住《慶餘年》的好,誰說改編劇都是糟粕?

王倦曾經說過一句話:角色的三觀對我來說不重要,重要的是編劇自身的三觀。

影視劇裏的人物角色有好有惡,不可能千篇一律。

粗製濫造的服化道也擋不住《慶餘年》的好,誰說改編劇都是糟粕?

但影視劇本身的立意一定要是正確的。

不單單是審查這個攔路虎,三觀不正的劇集廣泛流傳,對社會造成的不好影響不可估量。

所以,王倦的改編下的人物“有幸報國,不負少年”

粗製濫造的服化道也擋不住《慶餘年》的好,誰說改編劇都是糟粕?

“我希望慶國之法,爲生民而立;不因高貴容忍,不因貧窮剝奪,無不白之冤,無強加之罪,遵法如仗劍,破魍魎迷崇,不求神明……”

既巧妙的避開了《慶餘年》原著裏化用的其他小說臺詞,也變成了人人都聽得懂的大白話傳遞正能量。

粗製濫造的服化道也擋不住《慶餘年》的好,誰說改編劇都是糟粕?

配合着範閒徜徉在京都的街道,任誰都覺得尊崇這些所建立的定是個理想國。

當然了,誇了這麼多也不能說《慶餘年》是個完美的作品。

演員的表演是合格的,劇本和改編目前看來是優秀的,製作絕對是讓粗製濫造的。

男演員統一的邪魅劉海兒,用銅片、鐵絲、紙殼束髮。

粗製濫造的服化道也擋不住《慶餘年》的好,誰說改編劇都是糟粕?

陳道明老師一度穿着深V睡袍,蓬頭垢面的就出現了。

粗製濫造的服化道也擋不住《慶餘年》的好,誰說改編劇都是糟粕?

女演員的造型就更讓人費解。

林婉兒(李沁飾)頭上插着“糉子葉”、柳如玉(趙柯飾)頭上插着“紙飛機”、姿容絕色的長公主(李小冉飾)白裙紅脣女鬼頭。

粗製濫造的服化道也擋不住《慶餘年》的好,誰說改編劇都是糟粕?

劇組彷彿在屏幕上大大地寫着:我沒有審美。

這麼大個IP,帶着過審和書粉這兩座大山似的腳鐐跳舞,差一點就能成爲新的國產之光。

五星變四星就差在服化道上。

不過總的來說,《慶餘年》劇情太勾人,就算服化道low點,咱們忍忍也就過去了。

看劇嘛,最重要的就是開心啦!

粗製濫造的服化道也擋不住《慶餘年》的好,誰說改編劇都是糟粕?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