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条鲜为人知通往西域的通道,比张骞出使西域还要早1000多年

1877年,德国地质地理学家李希霍芬将“从公元前114年至公元127年间,中国与中亚、中国与印度间以丝绸贸易为媒介的这条西域交通道路”命名为“丝绸之路”。这个称谓很快被学术界所采纳,并得到大众的认同,并一直延续至今。此后,法国汉学家沙畹又将中国古代海上交流通道称之为“海上丝绸之路”。今日“一带一路”的倡议,就是从此发展而来。

其实中国与外部世界的交往,早在张骞出使西域之前就开始了。正如《史记·西南夷列传》记载公元前122年张骞出使西域时,曾在大夏(今阿富汗)看到市面上有蜀布、邛杖等中国商品,感到诧异。他通过询问当地商人,得知这些“中国制造”来自于“从东南身毒国(今印度),可数千里,得蜀贾入市”的道路。

一条鲜为人知通往西域的通道,比张骞出使西域还要早1000多年

于是,汉武帝派“唐蒙、司马相如开路西南夷,凿山通道千馀里,以广巴蜀,”(《史记·平准书》)此举不但西南地区纳入中国疆域,更繁荣了这条对外贸易线,后世所称“南方丝绸之路”就从此发展而已。

这条路从四川成都开始,经云南至缅甸、印度并进一步通往中亚、西亚和欧洲地中海地区的。为中国古代西南地区一条纵贯川滇两省,连接缅、印,通往东南亚、西亚以及欧洲各国的古老国际通道。

一条鲜为人知通往西域的通道,比张骞出使西域还要早1000多年

悠久的历史

方国瑜先生从战国时期楚墓出土的“料珠两件”中推断,这些物品可能出自身毒(今印度),从“蜀-身毒道”传入中国的可能性很大,因此这条古道可能开通于公元前4世纪。由此可见,其开通的日期远远早于其他丝绸之路,是中国最早的国际动脉。

不过学术界有人指出,这条道路出现的时间更早。根据三星堆、金沙遗址出土的大量象牙、海贝,不少人推断,这些物品很有可能来自越南甚至印度地区。可见早在中国商代时期,在西南地区的古蜀国,就开始了世界的交流。

一条鲜为人知通往西域的通道,比张骞出使西域还要早1000多年

南方丝绸之路示意图


著名学者段渝认为,从广汉三星堆出土的黄金权杖、黄金面具等器物判断,至少三千年多以上历史,而中东两河流域很早形成了青铜雕像文化传统。在公元前四千年前,古巴比伦文明还使用权杖象征神权和王权。美索不达米亚最早出现权杖,基本得到了学术界的认可。

如果依据三星堆、金沙的出土文物,那么中国通过南方丝绸之路,与世界的交往就能往上推1000多年,这也说明了这条道路的源远流长。

一条鲜为人知通往西域的通道,比张骞出使西域还要早1000多年

一条艰险的道路

早在3000-4000年前,就有人走出川西平原,带着丝绸等各种商品,前往印度、东南亚、中亚、西亚等地。与茫茫黄沙、草原、隔壁的路上丝绸之路以及碧波万顷的海上丝绸之路不同。这条道路布满了河谷、高山、森林、盆地,险峻的高山低谷、河川水网纵横其间,更加上各种瘴气、毒蛇出没,出入期间真可谓危险重重,其艰难程度甚至远远超过了其他国际交通线。从抗战期间,中国远征军在这一带行军中,付出重大牺牲就可见一斑。

这条由牦牛驮马走出来的道路,是联结中国西南与南亚、东南亚的要道。大体来说可分为三条路径:

灵关道(又称牦牛道):历史最为悠久,从蜀地出发,经临邛(今邛崃)、灵关、笮都(今雅安)、泸沽、邛都(今西昌)、盐源、青岭、大勃弄(今祥云)到叶榆(今大理),永昌(今保山)、腾冲、瑞丽,进入缅甸和东南亚。这条路最远可达印度和西亚地区。

一条鲜为人知通往西域的通道,比张骞出使西域还要早1000多年

五尺道(栈道宽五尺而得名):从巴蜀出发、沿南广(今高县)、僰道(今宜宾)南下,经盐津的石门关、朱提(今昭通)、贵州威宁(今古夜郎国)、味县(今曲靖)、谷昌(今昆明),然后一途经楚雄至叶榆(今大理),汇入永昌道、一途经红河至越南。

永昌道(又称博南道):由叶榆(今大理)出发,经永昌(今保山)、腾越(今腾冲)、古永、掸国(今缅甸掸邦)至身毒(印度)。

三条道路最终都汇入身毒道前往印度以及中亚等地。

一条鲜为人知通往西域的通道,比张骞出使西域还要早1000多年

最早输出丝绸的道路

四川是中国最早养蚕,制作丝绸的地区。汉代杨雄所撰《蜀王本纪》上就记载“蜀之先,名蚕从,教民蚕桑”。而根据《四川文物考古工作三十年》等记载,根据考古挖掘,出土了很多先秦时期的蜀锦,证实了史书记载的准确性。而在古代成都又有“锦官城”的雅称,足见当地丝绸制作之精良了。

正是凭着质地优良的丝绸,蜀地得以成为中国最早向世界输出丝绸的地区,而出口的道路正是南方丝绸之路。不仅张骞向汉武帝汇报在中亚看到蜀锦,当时的印度人对此也有记载。孔雀王朝著名学者考底利耶(约公元前4世纪)所著的《政事论》中称:“产自支那成捆的丝”。

当代中外学者也做了相关研究,如季羡林在《中国蚕丝输入印度问题的初步研究》中认为:“中国地的丝织品先传到云贵地区,后经滇缅通道传入印度。”英国学者哈维所著的《缅甸史》以及霍尔所写的《东南亚史》等著作中记载中国人:“循伊洛瓦底江为一道;循萨尔温江为一道;尚有一道循亲敦江经曼尼坡乘马需三月乃至阿富汗。”

一条鲜为人知通往西域的通道,比张骞出使西域还要早1000多年

考古学也支持了研究成果,最为著名的是1936年在阿富汗喀布尔以北考古发掘出许多中国丝绸。综合古代文献、考古发现、学者研究,都能看出,中国的丝绸早在先秦时代就已流入印度、中亚等地,足见南方丝绸之路的盛况了。

当时蜀锦更是流传到了更远的西方,有学者指出,根据西方考古资料,中国丝绸早在公元前11世纪已传至埃及,在古希腊古典时期,中国丝绸已在欧洲流行。希腊雅典一处公元前5世纪的公墓里发现了5种不同的中国平纹丝织品,其质地与中国丝绸相同。埃及和欧洲等地发现的丝绸,与中国考古发现的印度和近东文明的因素,都存在中西文明交流与互动、其年代上是基本吻合的。

根据《史记》、《汉书》等等中国古代文献,对于丝绸之路以及中外交流的记载,是从汉武帝时期开始的。这只能说明中国开通陆上西域丝绸之路,其时间晚于南方丝绸之路,因此西南的国际交通道,是中国最早的“丝绸之路”。

一条鲜为人知通往西域的通道,比张骞出使西域还要早1000多年

繁荣的经济交往

南方丝绸之路不仅是中国最早输出丝绸的道路,更是一条中国各地区互通有无,以及与印度、东南亚等地经济、文化交流的大动脉。唐代义净在《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中就提到,南方丝绸之路运输的物资中除了丝绸,还包含了来自川、滇的糖、布、线、粉丝等生活日用品,而来自康藏地区及周边国家的马匹、皮毛、藏金、藏红花、麝香、贝母、鹿茸、虫草等也随着这条路,流散到滇、川等地。而在对外交流上,中国主要输出银、铜、马匹等特产。而国外的琥珀、象牙、珍珠、燕窝、玉器等等也相继进入中国。

到了唐代后,饮茶之风在中国及其周边地区盛行。茶叶作为这条路上最重要的商品,受到各民族(尤其是藏族)的欢迎。于是来自各地的马帮,带着茶叶等商品在高山深谷中穿梭往来,形成了延续至今的“茶马古道”,谱写了南方丝绸之路新的传奇。

一条鲜为人知通往西域的通道,比张骞出使西域还要早1000多年

南方丝绸之路上的经贸往来,给当地带来了滚滚财富。诸葛亮在《隆中对》就指出四川地区“沃野千里,天府之土”“民殷国富”。而唐代时则有“一扬二益”的说法,当时成都是中国仅次于扬州的繁荣城市。其各种产业发展达到了当时最高水平,民众也都安居乐业。而且唐代多次发生动乱,皇帝(唐玄宗、唐僖宗等)往往选择成都作为其避难所,从中也看出当时成都的繁荣了。而这一切的形成,跟南方丝绸之路的经贸往来有着很大关系。

与陆上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一样,位于中国西南的南方丝绸之路都是中国古代重要的对外交流通道,通过与缅甸、印度、中亚等地区的经贸文化交往,丰富了两地民众的物质生活,同时也塑造了中国西南地区独特的人文环境,为多彩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作者:鼓浪隐士

版权声明:本文由「鱼羊秘史」原创制作,未经授权,不得转载,侵权必究。欢迎转发朋友圈。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