盼望着,盼望着,春天的腳步近了,茶樹在春風的鼓動之下,又長出了新一季的嫩芽,那些追逐春天滋味的茶人們,又紛紛開始上山,開始了新一季的茶山行。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茶山深處行。飛機、高鐵、汽車、摩托車,各種交通工具輪番上陣,只爲尋找那棵不開花的樹,在佛前有沒有虔誠求了500年,不得而知,當你看到春風裏的嫩芽,覺得一切跋山涉水都是理所當然地值得,拍照,寫一段這一路的體悟,發個朋友圈,然後愉快地開啓下一座茶山之行。

這就是茶山行的意義嗎?茶山之行就是在朋友圈宣誓嗎?這樣淺顯的茶山之旅對自己是一種提升嗎?走馬觀花,能看見花嗎?想必是一種精疲力竭地錯過風景。

茶山行,我們爲了什麼而出發?茶山應該是我們的茶的修習之路上的一次又一次地課堂,是對茶更深入瞭解的一次又一次地提升。對茶山的認知的想象、驗證和調整,在自己的腦海之中構建屬於自己的茶山知識體系,讓自己更懂茶山,更懂茶山上的茶。

茶山行,看什麼?這是出發之前應該思考的問題。就我的理解來說,應該重點關注四個方面:看山、看樹、看風土、看茶做茶。

看山。高山雲霧出好茶,好的茶都生長在高山之山,有人做過大致地估算,茶葉品質最佳的生長海拔在1500至1800,這個數值不絕對,但有很高的參考意義。當你到達期待已久的茶山之後,你面對巍峨的高山,內心升騰起無數的詞彙,高山啊高,你不僅僅要看到茶山的巍峨,還要努力去破譯巍峨背後的茶的密碼。

海拔、生態、氣候特點、水文、周圍的生態環境、土壤,都是看山的時候要留心的細節點。造就一山一味的是這些因素綜合的結果,而看懂這些,才能對茶的滋味有一個更深層次的理解,而這些理解會讓你遠離那些不靠譜地忽悠,能看見真實。真實是一種力量,未來這種力量將會是主流。

看樹。茶山行,本質是爲了和一棵又一棵的茶樹完成約會,走了一山又一山,你也迷茫,發現茶樹還是茶樹,形態有區別,卻不能更進一步。看樹,不僅僅是看這棵茶樹的高低大小,而是需要藉助種質資源地知識,能簡單地分別品種。

比如你在龍井茶產區,你要看得出來龍井羣體中和龍井四十三號的區別, 你在雲南的茶山行走是要能夠區別勐海大葉種和雲抗十號的區別,只有去理解了這些茶樹品種,你纔看到了真實的茶樹。再綜合考慮茶樹品種地試製性,這樣你看樹,纔會從高低大小的思維中抽離出來,看到更真實的樹。

看風土。風土是一種追溯,對理解一個茶品至關重要。任何一種滋味地造就都離不開風土,就像葡萄酒離開了波爾多離開了法國,總覺得有點膈應。風土是一種滋味的根源,是對民族信仰、生產方式、生產理念等諸多因素的集合。只有你理解了茶的風土,才能更好地理解滋味遊戲中重要的一環。

當你看到茶在當地的生活中扮演者什麼樣的角色,當你真實感受到茶對當地的茶農意味着什麼?你會理解,這裏的茶,爲什麼是這樣滋味。每一種味道里,都透露着風土地訊息。

看茶製茶。這是個狹義地看茶製茶,與大家在多數製茶情境下聽到的“看茶製茶”有一定的差異。在製茶中講的“看茶製茶”更多地是講根據茶葉鮮葉地特性,有選擇性地調整加工方式。

而在本文的看茶製茶,可基本理解爲看茶的整個製作過程,以採摘開始,到成品茶製作完成爲結束,這個這個過程肯定不是泛泛地觀看,而是要帶着疑問去看,在每一個細節背後都去思考爲什麼要這樣!採摘的標準是一芽兩葉還是三葉、四葉,攤青時間地長短,殺青時候的溫度及時間,揉捻的手法、時間長短,乾燥方式地選擇和乾燥時間的長短,這些都是關鍵。

在看的過程中,要能提出問題,並去思考這些細節背後的用意,至少要讀過《製茶學》,這樣你的看茶製茶纔是有意義的。

給每一座山,每一條河,取一個溫暖地名字,願天下所有的茶山行,都有得。茶山雖遠,但願意出發總會達到。茶路雖艱,但有想法有辦法,總會取得真茶經。但每一次走向茶山的時候,都不要讓自己忘了,爲什麼而 出發。

走向茶山,是爲了見到最真實的茶山。

作者:找茶丨弘益茶道美學特邀撰稿人

•排版編輯✎ 兮淺

•圖片來源:弘益茶道美學圖庫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