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看到这个标题,大概率会以为是一个标题党。
可是如果你真的身处在游戏行业,或者是一个多年的游戏玩家,深度思考过网络游戏与青少年成长之间的联系,你也许会明白,我绝非危言耸听。
我是一个游戏行业从业者,入行十年。
与大多数80后一样,我小学开始接触红白机,初中开始接触网络游戏,基本上是玩游戏长大的。虽然经常玩游戏,但得益于从小就热爱思考问题(用常人的话说,就是比较聪明),小学到高中一直学习成绩很好,起初对游戏我并不是特别感冒,只是感觉很有意思。
真正让我开始重视网络游戏这个东西,是初三那年我们班有一个学习非常好的同学,因为迷恋上了传奇这款游戏,几乎每天通宵到网吧打传奇,白天红着眼上课,晚上精神焕发去网吧。
那时候是2003年,网络游戏还属于新生事物,虽然还没成为家长眼中的虎豹豺狼,可是它对初高中生的侵蚀,已经初现端倪。
眼见好朋友的堕落,我好奇于这款游戏的巨大魅力,勇敢的去玩了一下传奇,在钻研了几天之后,发现这款游戏并没什么特别的地方,无非是打怪、PK,时间长了没太多意思,游戏性还不如联机打CS。同时代的奇迹、魔力、梦幻、大话、剑侠情缘我也都玩过,却没办法让我找到像我同学那种如痴如醉的感觉。
作为一个好学生,是享有诸多特权的。例如课上睡觉,老师只会打醒,而不是让到后排站着。也正是这种特权,让他有些忘乎所以,通宵逃课次数越来越多。
由于那个学期他的成绩急速下滑,班主任老师叫了家长,苦口婆心,反复多次,场面哭天喊地。后来他浪子回头,奋起直追,考上了县里一中的二榜(我是一榜)。
应试教育就是尖子里面拔尖子,残酷且无情。
从乡村,到乡镇,到县城,到地区,再到省里。每升一档,就需要打倒一大批同龄人,才有机会脱颖而出。
而有些人天生就拥有更好的条件,乡镇里的孩子比乡村里的孩子有优势,县城的比乡镇的有优势,市里的比县里的有优势,以此类推。
寒门难出贵子,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小乡村出来的孩子,怎么跟大城市的孩子比?拿什么比?
我这位同学后来在高中努力学习,到长春上了本科大学,后来到了一汽上班,现在在北京有稳定工作,生活幸福美满。
这是我唯一知道的,初中时代沉迷游戏,悬崖勒马改变人生轨迹的真实案例。
初中的孩子虽然年纪不大,也正处于青春叛逆期,但是此时他们已经具备一定的独立思考能力,可以依靠沟通解决问题(我那位初中同学就是例子,迷途知返依然有机会)。
但是现在的网络游戏,已经开始下沉到小学生了。
这才是我真正担心的,也应该是所有家长朋友们需要担心的——如果一个孩子从小学时代就开始沉迷游戏比初中生更难以挽回。
20年前,玩游戏的大部分都是成年人,因为只有成年人才有这个机会与条件。15年前,玩游戏的主流群体变成了高中、大学生,此时网游猛于虎的舆论已经冒头。
10年前,玩游戏的主流群体变成初中、高中生,由于网络游戏向青少年群体迅速渗透,这几年是游戏行业的黄金增长期,行业人士称之为“人口红利”(腾讯在这几年迅速成长为巨兽,4399小游戏脱颖而出都是行业典型)。
5年前,智能手机的普及让游戏厂商有机会把自己的游戏产品下沉到小学生阶层。
倘若初中生尚且具备一定的判断是非的能力,那么小学生,他们懂什么呢?
他们世界观完全没有成型,自我控制能力极其薄弱,在成年人设计的游戏陷阱里,他们毫无抵抗力!
可能很多75-90年代的家长朋友觉得我是在危言耸听,认为玩个游戏而已,纯消遣娱乐没什么大碍,自己家孩子平时也爱玩游戏,并没什么不妥。
我不拿网上报道的那些动辄被迷乱了心智、动辄充值几十万把家底全败光的新闻距离,我仅就我身边切实跟踪调查的几个真实案例来分析,孩子私自过早接触网络游戏有以下几大危害:
1)网络游戏精心设计的奖赏回路机制,会让孩子短时间内获得奖励满足感,这种满足感会让孩子大脑时间内陷入持续亢奋,时间久了自制力差的孩子极易成瘾。
如今的网络游戏是什么鬼呢?
它们不但有无数游戏玩家消费、行为、社交等大数据做基础,还有心理学、统计学、社会学等复杂学科理论做支撑,专攻人性弱点,刺激消费与活跃,成年人尚且很难抵抗诱惑,遑论心智不成熟的小孩子。
玩游戏为什么会上瘾?
游戏给玩家分配任务目标,玩家在完成之后给予奖赏,这个过程中玩家可以相对轻松(与现实比较)的获得满足感,这种满足感会刺激脑垂体分泌神经激素(多巴胺)形成短期快感,这个快感会驱逐玩家继续完成新目标,周而复始,上瘾是难以避免的,除非出现更强刺激的替代品,或者玩家产生了自我免疫。
2)孩子如果长时间被游戏设计的简单满足感包围,会逐渐失去对周围复杂事物的兴趣,具体表现为害怕面对困难与不愿意思考。更具体的表现是:学习成绩下降,尤其是数学、物理、化学成绩下降。
现在流行的游戏,例如王者、吃鸡、卡牌,主要是在实时对抗、视觉、听觉、数值层面对玩家进行心理、感官刺激。这种刺激简单而又有效,与枯燥乏味奖赏回路超长(与之相比学习成绩好,需要很久才能见效)现实相比,游戏更容易让孩子沉浸其中。
很多家长都会有这样的共识:孩子一旦玩起手机,就特别认真。而且还愿意为了玩手机,做出一些妥协。正是这种妥协,让部分家长放松了警惕。殊不知这种妥协,才真的是危险的信号。
当孩子可以为了玩手机而放弃一些“权益”或愿意做一些自己平时不愿意做的事的时候,这种交换意味着,孩子已经被游戏“栓”住了。
长时间的短期刺激,会让孩子沉浸在游戏里的简单快感之中,久而久之,各种负面影响会随之而来——面对困难容易焦虑,缺乏耐心,注意力不集中。
3)网络游戏鱼龙混杂,孩子在虚拟世界里很容易学坏。
很多人都没有意识到这一点:游戏虽然是虚拟世界,但是它给孩子带来的潜移默化的影响是巨大的。
由于中国没有明确的游戏分级制度,造成孩子基本什么游戏都能接触,提前认识到成人世界的残酷对孩子的健康成长百害而无一益。
在游戏里,孩子们会过早体会到贫富差距、人情冷暖甚至坑蒙拐骗。
与大量的成年人在一起的结果就是:无论是孩子的思维模式还是语言习惯都呈现出过早的“成人化”倾向。
而这种倾向,几乎是不可逆转的。
当下的中国,阶级固化日趋严重
社会阶层这个东西,一直都存在,它就像一座围城,在里面的人拼命的想关上大门,独享优渥。在外面的人拼命想要往里面挤,享受更高端的社会资源。
四十年前,中国的阶级壁垒曾经倒塌过,但现在它已经再次建起来了,而且更加牢固。
二十年前看能力,产业改革到处都是机会,只要有能力有胆识,就有机会闯出一片天。
十年前看经验和能力,只要经验丰富或者能力强,在哪儿都能站稳脚跟。
现在大公司招人只看学历,学历符合要求再看能力与经验。
随着高学历人口逐渐增多,未来阶级固化只会越来越严重,对下层社会的孩子而言,想要突破阶级壁垒,实现阶级上升,最好的方式仍然是应试教育这一条路。
应试教育固然不是唯一的路,但是它却是当下中国寒门子弟实现阶级跃升最公平的一条路。
而网络游戏的泛滥,正在让无数寒门子弟失去这个跃升的机会。
放眼整个中国,几乎所有中小学生都有一部手机,都在玩游戏,尤其是那些条件不好、父母没有更多时间陪伴孩子的家庭。
网络游戏就像一把无形的大手,把数以亿计的原本有同样竞争机会的中小学生,堵在了大门之外。
反而是那些身处高端阶层的孩子,早早的意识到网络游戏对孩子的危害,由于家庭条件允许,可以接触更多游戏之外的活动。
现在很多中小学教育机构(简称K12),都在研发游戏化教育产品,试图以游戏的形式让孩子们爱上学习,这其实是一种投机取巧的商业化骗局。以游戏化的形式让孩子看起来爱上了学习,投其所好,短时间内看起来有效果,实际上,它的长期隐患远大于短期效果。
学习知识从来都是一个痛苦的过程,游戏化并不能减弱这个痛苦,而只会让孩子们失去深度思考的能力。
如果你恰好看到了我这篇文章,又恰好孩子已经到了玩游戏的年纪,请你一定好好思考一下这个问题。
【我是我在右,游戏行业十年小兵,每天都在思考如何让世界变得更美好。如果你也一样,不妨给个关注?】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