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美国南北战争是工业革命以后第一次超大规模的战争。在战争初期,南方凭美墨战争中磨练出的精锐军队,在杰出的指挥官罗伯特·李的带领下,采用以攻为守的策略,不断向北军施压。

美国南北战争是工业革命以后第一次超大规模的战争。美国南北两方,共有超过300万人投入战争,双方死伤总人数也远超百万。然而在这场战争中,拥有精锐部队的南方军队,却在初期占尽优势的情况下突然崩溃,最终由林肯统领的北方政府获得了胜利。

(南北战争)

那么,为什么兵强马壮的南方部队,在占尽优势的情况下,会输给北方呢?

美国独立之后,南北两方就开始沿着不同的路线发展。

从1820年起,北方和中部各州开始进行工业革命,到19世纪50年代左右正式完成。而南方地区的路线,则依然是传统的种植园黑人奴隶制度。

随着南北两方都开始向西边发展,北方的资本主义,渐渐与南方奴隶制度产生了矛盾。当时北方要求在西部地区发展资本主义,禁止奴隶制度的扩张。而南方则力图在西部甚至全国推广奴隶制度。到19世纪50年代,就在北方工业革命基本完成的同时,南北双方的矛盾也渐渐演变成了武装冲突。

面对奴隶主们步步进逼,北方人民开始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废奴运动”。得知消息的南方黑奴非常兴奋,他们不断发起暴动,试图重新得到自由。

1854年,在堪萨斯州爆发了西部人民反抗奴隶主的战争。这场战争一直持续到了1859年,被称“堪萨斯内战”。而这一场战争的出现,也代表着南北双方的矛盾已经不可调和。

1860年,林肯正式当选为美国总统。第二年,南方各州成立了美利坚联盟国,开始同林肯所领导的美利坚合众国分庭抗礼。


(罗伯特·李)

1861年4月,南北战争正式爆发。在战争初期,南方凭美墨战争中磨练出的精锐军队,在杰出的指挥官罗伯特·李的带领下,采用以攻为守的策略,不断向北军施压。而此时的北方明显对战争的准备不足,并且他们采取的战略是“大蛇计划”,也就是将兵力都分散到了8000英里长的战线上。这样大大地分散了北军的火力。

更可笑的是,北军指挥官麦克莱兰同情奴隶主,一直采取着消极的战术。在5万南军的攻势下,麦克莱兰手握10万大军却按兵不动。这使得北军长期处于被压制的状态中。

到1862年,尽管北军后来在西线打出了几场漂亮的战役,但东线仍然是一败涂地。

在岌岌可危的形势中,共和党内部开始提出解放奴隶和武装黑人的思想。林肯也渐渐意识到,这场战争不仅只是单纯的统一运动,更是一场解放奴隶的伟大战争。

随后两年中,林肯先是颁布了《解放宣言》正式解放黑人,并且允许黑人参军。不久后,他又颁布《宅地法》,规定任何美国人只要缴纳10美元登记,就可以在西部领取65公顷土地。当登记人在这块土地上连续耕种五年后,就能够正式成为土地的所有者。

《解放宣言》和《宅地法》的接连出台,对黑人的权益进行了最大的保障。因此在这两条法案颁布后,成千上万的南方黑人疯狂地逃向北方参军。这一举措,成为了南北战争的转折点。北方军队在得到新鲜血液的加入后,一鼓作气占领了南方的经济中心新奥尔良。南军此后节节败退,再也无法同北军抗衡。


(林肯)

1865年4月9日,南方部队陷入北军的重重包围,正式宣布投降,南北战争终于落下了帷幕。

但颇为遗憾的是,由于损害了南方奴隶主的利益,林肯在战争结束后7天,便遭到刺杀,不幸身亡。

纵观整场战争,林肯决心废除黑奴制,的确是起到了很关键的作用。但哪怕他不颁布《解放宣言》和《宅地法》,南军实际上同样无法战胜北军。

我们知道,打仗其实就是拼综合实力。在南北战争开始之前,北方坐拥23个州,有2000多万人口,总体年产值达到了15亿美元。而南方只有7个州,总人口也只有900多万人,总体年产值还不到北方的十分之一。

虽然北军在战争前期处于劣势,但只要他们不被敌军一举击破,能够将战线和战争时间拉长。那么在持久作战的压力下,南军的生产能力弱、补给能力弱的问题就会暴露出来,他们必然会率先崩溃。

再换个角度来说,北方所代表的是新兴的工业,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也是时代发展的产物。而南方则代表了原始落后的农业,是必然会被时代所淘汰的。任何事物的变化轨迹,都要遵从人类发展的自然规律。所以在这场战争中,南方失败是必然的。

(参考资料:《美国史》等)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