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最終乾隆皇帝派阿桂前往收復不久的阿克蘇,處理當地善後事宜,他一來到阿克蘇地區,就下達命令:將當地現存的牛羊作“爲伊犁駐防兵來年行糧之需,已令該管官加意牧放以濟軍需”。在1755年,雄大才略的乾隆帝利用厄魯特蒙古準噶爾發生內亂之機,命令清軍兵分兩路對準噶爾部發動了大規模的進攻。

乾隆帝曾這樣評價過他:“阿克敦子,性頗捷敏。力請從戎,宜哉惟允。身不勝衣,心可干城。楚材繼出,爲國之楨。”
是的,他就是大學士阿克敦的兒子——章佳阿桂。公元1717年,他出生在達官顯貴之家。他自幼就才智過人,16歲的阿貴進入官學讀書。隨後他接二連三地被提拔,可是正當他春風得意之時,打擊也逐漸降臨在他的身上。
因爲戶部銀庫被盜,所以當時身爲戶部銀庫郎中的阿桂被降爲吏部員外郎。後來經過他的不懈努力,最終被提升爲內閣學士兼禮部侍郎。在1755年,雄大才略的乾隆帝利用厄魯特蒙古準噶爾發生內亂之機,命令清軍兵分兩路對準噶爾部發動了大規模的進攻。此時,阿桂也被派往了西北戰場。因爲他辦事謹慎,對待工作一絲不苟,所以他先後被授予參贊大臣、鑲紅旗蒙古副都統和工部侍郎等職。最後在他的出謀劃策下,清軍基本平定了準噶爾部。
清朝平定了準噶爾部,統一了天山南北之後,面臨着一個巨大的難題,那就是派誰去管理這一地區呢?最終乾隆皇帝派阿桂前往收復不久的阿克蘇,處理當地善後事宜,他一來到阿克蘇地區,就下達命令:將當地現存的牛羊作“爲伊犁駐防兵來年行糧之需,已令該管官加意牧放以濟軍需”。
在1760年初,阿桂率領幾百人開赴伊犁,當時在伊犁駐兵和屯田都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因爲那個時候戰爭剛剛結束,殘餘的判斷分子還會時不時出來進行搗亂,再加上當地多年以來的戰亂,使得本就貧瘠的土地遭到了更大的破壞。阿桂慷慨陳詞,依舊堅持主張在伊犁屯田。他的建議對清朝在這一地區的統治,至關緊要。阿桂到達當地後,就組織人力製造農業器具和從事農業生產,這使得伊犁屯田當年就獲得了大豐收。
當地人民的生活好了,經濟水平上去,社會治安也變得逐漸穩定。這大大鞏固了我國對此地區的統治,挫敗了沙皇俄國想吞併伊犁的罪惡企圖。
他對清朝的貢獻是巨大的,乾隆皇帝對他是讚賞有佳,因爲他一生中累計收復國土100多萬平方公里。阿桂是乾隆朝出將入相的少數重臣之一。阿桂屢次統領大軍東征西討,爲鞏固多民族統一國家立下了重大功勳,他深受乾隆帝的信任。他被民間稱爲“衛青”,可是不知爲什麼在我國現代的穿越劇中卻很少看到他的身影,如今也很少有人說起他。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