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只有当OST作品独立出影视剧后,它依然能够成为一首值得被反复欣赏的好歌,才能真正为影视剧带来长尾效应,也才更能吸引到优秀的歌手来演唱。其实,如果能够在影视剧开发的早期阶段,就开始构思OST的创作并选定好演唱者,一定能够更好地写出适合歌手本身,又契合影视剧剧情,而且音乐本身品质能够得到保障的好作品。

试问时下华语乐坛最火的歌有哪些,应该不少人口中都会提到《凉凉》《追光者》或是《知否知否》。其实这些歌,都有一个统一的名字,叫做OST (Original Sound Track),或是俗称的"贴片歌”或影视配乐。

随着近年来中国影视产业的发展,OST已然成为华语流行乐坛的中流砥柱,许多专门为影视剧服务的OST音乐制作公司也应运而生,例如奔跑怪物、听见时代、完美青春等。

而今夏,《陈情令》国风音乐专辑取得的非凡成就更是让OST市场展现出了无限的商机。

截至目前,此专辑以20元一张的价格,在QQ音乐上已累计卖出114万多张,解锁「殿堂金钻唱片」。

而11月在南京连办两场的《陈情令》国风音乐演唱会,更是华语乐坛上第一次因影视剧火爆而举办的演唱会,最高价位的门票更是在5秒内全部售磬,还一度被黄牛炒到15万一张。

此外,演唱会在腾讯视频上收费直播,观看总人数高达326.7万,直播总收益近亿元。

说到OST市场火热化并愈渐成熟化的原因,不外乎是因为这样的市场运作,可以让音乐作品和影视剧作品之间相互成就,彼此成全。

优质、合适的音乐作品,不仅可以以配乐的方式渲染剧情情感、丰富剧情内容,好听的作品以及演唱者本身的影响力,也能够通过网络发酵为影视剧的宣传营销起到不少作用,替制作方与宣发公司省下一大笔费用。

优秀的影视剧也能相应地为优秀的音乐作品起到推广作用。尤其是如果歌曲在剧中出现次数多的话,旋律被观众记住的可能性也更大。

据2019年由你音乐榜前两季度的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由你音乐榜的排行榜中,上榜歌曲OST占比最大。可见一首歌要想获得关注度,以OST的形式出现是最容易“出圈”的。

当然,面对这样的市场环境,OST也成为了歌手们“出圈”的方式。对于新人们而言,唱OST是最快也最容易让大众认识自己的方式。

国外流行乐的冲击,国内音乐市场体制的不成熟,加之缺乏专业有品质的音乐打榜平台,靠自己做音乐发专辑来走入大众视野实为比登天还难。

而大部分听众,面对一个新人歌手的作品,往往会抱持质疑的态度,而去选择试听或下载更具知名度的歌手的作品。

因此,影视OST这种剧情植入式的传播模式就成为了新人们惯用的方式。为多部影视剧唱过OST的歌手金志文就曾说:“做影视音乐可以为新人打开知名度,把优秀音乐传到更多人的耳朵里”。

这样的套路模式,其实在上个世纪就已经被流行音乐圈的人使用过了。即使是现在的天后歌手那英,在刚出道的时候,也曾为多部影视剧演唱OST来维持曝光度和热度。

最多的时候,1992年,那英一年演唱的OST总数高达13首。

而近期最典型的一个案例,就是《追光者》的演唱者岑宁儿。

借助电视剧《夏至未至》的热度,作为插曲的《追光者》自然是被带入了千家万户人的耳朵里,从而成为年度最热的歌曲之一,而演唱者岑宁儿也因这首歌,从一位默默无闻的小歌手变得家喻户晓,甚至在电视剧收官后不久,就在北京举办了个人演唱会,还成为各大卫视晚会的热门人选。

除了新人,OST也成功帮助了许多过气歌手重回大众视线。

陆虎在2007年快乐男声的比赛后,歌唱事业便逐渐走向低谷,最后不得已转型成为了幕后。而2018年,随着《延禧攻略》的热播,其创作并演唱的《雪落下的声音》则重新把陆虎带到了事业的巅峰。

演唱OST为艺人歌手们带来的益处显而易见,自然不用多说。但是过多的演唱OST,对本身已具有足够热度并且已成熟的歌手来说,未尝不是一件坏事。

基于宣传效果以及成果品质的考量,大部分制作方更愿意选择相对成熟有实力又自带一定流量的歌手来演唱OST。

再考虑到成本预算,处于行业内中上游的少数歌手便成为了制作方心中最适合的人选,于是,胡夏、汪苏泷、周深等男歌手以及郁可唯、刘惜君、张碧晨等女歌手便成为了OST演唱的大热人选。

但是,由于OST作品演唱过多,这些歌手很容易被冠上“OST歌手”的称号。

他们的音乐风格会因为他们所演唱的OST作品而被标签化或类型化,尽管他们自己的个人作品与OST作品风格相差甚远。而且他们自己的音乐作品也往往会被他们演唱的OST作品遮盖住了光芒。

以刘惜君为例,截至目前,只今年一年,刘惜君就已经唱了将近20首OST,其中以抒情歌为大宗。

因此,尽管刘惜君在近三年来的个人作品中,都在不同探索实验性曲风甚至涉足独立摇滚乐,但她“抒情女歌手”的标签始终无法被撕掉。

而郁可唯在《时间煮雨》、以及《知否知否》等大热OST作品的出名后,则更是稳稳坐实了“OST女歌手第一人”的称号,连其新专辑里的作品都被制作方作为现成的影视配乐拿走就用。

再者,若OST的品质都能够得以保证,那么唱再多OST也不至于对歌手产生多坏的影响。可若是一个歌手大部分的OST作品都品质不良,那么这个歌手可能就会遭遇粉丝流失的困境,甚至可能被冠以“烂歌专业户”的称号。

2016年,徐佳莹因参加湖南卫视《我是歌手》后人气热度暴涨,随即便在这一年内接了11首OST,然而这11首歌的品质却不如大众所愿,导致许多观众对她的好感度骤减。

网名为“只看到紫薇”的网友,就曾在乐评里评价徐佳莹颠覆了她对自己的认知,丢失了自己创作歌手的特征身份。

一直到2017年,徐佳莹再次发布了优质专辑《心里学》并一举夺得台湾金曲奖最佳国语女歌手奖和最佳国语专辑奖,这场危机才顺利化解。

不过,除了歌手本身要注重OST的收歌品质外,最重要的还是影视或音乐制作方对歌曲本身的重视要加强。

所有OST都不应该仅仅只是被剧方用作渲染剧情情绪的作料或是宣传营销的手段,而应该是一个本身就很出色的音乐作品。

只有当OST作品独立出影视剧后,它依然能够成为一首值得被反复欣赏的好歌,才能真正为影视剧带来长尾效应,也才更能吸引到优秀的歌手来演唱。

但是现在的环境却是许多制作方并没有给予OST音乐足够的尊重与重视,甚至会为了让OST更贴合影视剧而让非专业的导演来写歌,《逐梦演艺圈》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也有很多OST的制作是在影视作品定档后匆忙写好制作出来的。比如说《欢乐颂2》中的大部分OST都是在电视剧定档后,才交由董冬冬写出来的。

亦或是电影《致青春》的配乐,音乐人窦鹏也是在电影上映前不到一个月的时候,才接到写歌任务的。

其实,如果能够在影视剧开发的早期阶段,就开始构思OST的创作并选定好演唱者,一定能够更好地写出适合歌手本身,又契合影视剧剧情,而且音乐本身品质能够得到保障的好作品。

这样不论是对歌手本身还是影视作品来说都是最好的结果。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