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只有當OST作品獨立出影視劇後,它依然能夠成爲一首值得被反覆欣賞的好歌,才能真正爲影視劇帶來長尾效應,也才更能吸引到優秀的歌手來演唱。其實,如果能夠在影視劇開發的早期階段,就開始構思OST的創作並選定好演唱者,一定能夠更好地寫出適合歌手本身,又契合影視劇劇情,而且音樂本身品質能夠得到保障的好作品。

試問時下華語樂壇最火的歌有哪些,應該不少人口中都會提到《涼涼》《追光者》或是《知否知否》。其實這些歌,都有一個統一的名字,叫做OST (Original Sound Track),或是俗稱的"貼片歌”或影視配樂。

隨着近年來中國影視產業的發展,OST已然成爲華語流行樂壇的中流砥柱,許多專門爲影視劇服務的OST音樂製作公司也應運而生,例如奔跑怪物、聽見時代、完美青春等。

而今夏,《陳情令》國風音樂專輯取得的非凡成就更是讓OST市場展現出了無限的商機。

截至目前,此專輯以20元一張的價格,在QQ音樂上已累計賣出114萬多張,解鎖「殿堂金鑽唱片」。

而11月在南京連辦兩場的《陳情令》國風音樂演唱會,更是華語樂壇上第一次因影視劇火爆而舉辦的演唱會,最高價位的門票更是在5秒內全部售磬,還一度被黃牛炒到15萬一張。

此外,演唱會在騰訊視頻上收費直播,觀看總人數高達326.7萬,直播總收益近億元。

說到OST市場火熱化並愈漸成熟化的原因,不外乎是因爲這樣的市場運作,可以讓音樂作品和影視劇作品之間相互成就,彼此成全。

優質、合適的音樂作品,不僅可以以配樂的方式渲染劇情情感、豐富劇情內容,好聽的作品以及演唱者本身的影響力,也能夠通過網絡發酵爲影視劇的宣傳營銷起到不少作用,替製作方與宣發公司省下一大筆費用。

優秀的影視劇也能相應地爲優秀的音樂作品起到推廣作用。尤其是如果歌曲在劇中出現次數多的話,旋律被觀衆記住的可能性也更大。

據2019年由你音樂榜前兩季度的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由你音樂榜的排行榜中,上榜歌曲OST佔比最大。可見一首歌要想獲得關注度,以OST的形式出現是最容易“出圈”的。

當然,面對這樣的市場環境,OST也成爲了歌手們“出圈”的方式。對於新人們而言,唱OST是最快也最容易讓大衆認識自己的方式。

國外流行樂的衝擊,國內音樂市場體制的不成熟,加之缺乏專業有品質的音樂打榜平臺,靠自己做音樂發專輯來走入大衆視野實爲比登天還難。

而大部分聽衆,面對一個新人歌手的作品,往往會抱持質疑的態度,而去選擇試聽或下載更具知名度的歌手的作品。

因此,影視OST這種劇情植入式的傳播模式就成爲了新人們慣用的方式。爲多部影視劇唱過OST的歌手金志文就曾說:“做影視音樂可以爲新人打開知名度,把優秀音樂傳到更多人的耳朵裏”。

這樣的套路模式,其實在上個世紀就已經被流行音樂圈的人使用過了。即使是現在的天后歌手那英,在剛出道的時候,也曾爲多部影視劇演唱OST來維持曝光度和熱度。

最多的時候,1992年,那英一年演唱的OST總數高達13首。

而近期最典型的一個案例,就是《追光者》的演唱者岑寧兒。

藉助電視劇《夏至未至》的熱度,作爲插曲的《追光者》自然是被帶入了千家萬戶人的耳朵裏,從而成爲年度最熱的歌曲之一,而演唱者岑寧兒也因這首歌,從一位默默無聞的小歌手變得家喻戶曉,甚至在電視劇收官後不久,就在北京舉辦了個人演唱會,還成爲各大衛視晚會的熱門人選。

除了新人,OST也成功幫助了許多過氣歌手重回大衆視線。

陸虎在2007年快樂男聲的比賽後,歌唱事業便逐漸走向低谷,最後不得已轉型成爲了幕後。而2018年,隨着《延禧攻略》的熱播,其創作並演唱的《雪落下的聲音》則重新把陸虎帶到了事業的巔峯。

演唱OST爲藝人歌手們帶來的益處顯而易見,自然不用多說。但是過多的演唱OST,對本身已具有足夠熱度並且已成熟的歌手來說,未嘗不是一件壞事。

基於宣傳效果以及成果品質的考量,大部分製作方更願意選擇相對成熟有實力又自帶一定流量的歌手來演唱OST。

再考慮到成本預算,處於行業內中上游的少數歌手便成爲了製作方心中最適合的人選,於是,胡夏、汪蘇瀧、周深等男歌手以及鬱可唯、劉惜君、張碧晨等女歌手便成爲了OST演唱的大熱人選。

但是,由於OST作品演唱過多,這些歌手很容易被冠上“OST歌手”的稱號。

他們的音樂風格會因爲他們所演唱的OST作品而被標籤化或類型化,儘管他們自己的個人作品與OST作品風格相差甚遠。而且他們自己的音樂作品也往往會被他們演唱的OST作品遮蓋住了光芒。

以劉惜君爲例,截至目前,只今年一年,劉惜君就已經唱了將近20首OST,其中以抒情歌爲大宗。

因此,儘管劉惜君在近三年來的個人作品中,都在不同探索實驗性曲風甚至涉足獨立搖滾樂,但她“抒情女歌手”的標籤始終無法被撕掉。

而鬱可唯在《時間煮雨》、以及《知否知否》等大熱OST作品的出名後,則更是穩穩坐實了“OST女歌手第一人”的稱號,連其新專輯裏的作品都被製作方作爲現成的影視配樂拿走就用。

再者,若OST的品質都能夠得以保證,那麼唱再多OST也不至於對歌手產生多壞的影響。可若是一個歌手大部分的OST作品都品質不良,那麼這個歌手可能就會遭遇粉絲流失的困境,甚至可能被冠以“爛歌專業戶”的稱號。

2016年,徐佳瑩因參加湖南衛視《我是歌手》後人氣熱度暴漲,隨即便在這一年內接了11首OST,然而這11首歌的品質卻不如大衆所願,導致許多觀衆對她的好感度驟減。

網名爲“只看到紫薇”的網友,就曾在樂評裏評價徐佳瑩顛覆了她對自己的認知,丟失了自己創作歌手的特徵身份。

一直到2017年,徐佳瑩再次發佈了優質專輯《心裏學》並一舉奪得臺灣金曲獎最佳國語女歌手獎和最佳國語專輯獎,這場危機才順利化解。

不過,除了歌手本身要注重OST的收歌品質外,最重要的還是影視或音樂製作方對歌曲本身的重視要加強。

所有OST都不應該僅僅只是被劇方用作渲染劇情情緒的作料或是宣傳營銷的手段,而應該是一個本身就很出色的音樂作品。

只有當OST作品獨立出影視劇後,它依然能夠成爲一首值得被反覆欣賞的好歌,才能真正爲影視劇帶來長尾效應,也才更能吸引到優秀的歌手來演唱。

但是現在的環境卻是許多製作方並沒有給予OST音樂足夠的尊重與重視,甚至會爲了讓OST更貼合影視劇而讓非專業的導演來寫歌,《逐夢演藝圈》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

也有很多OST的製作是在影視作品定檔後匆忙寫好製作出來的。比如說《歡樂頌2》中的大部分OST都是在電視劇定檔後,才交由董鼕鼕寫出來的。

亦或是電影《致青春》的配樂,音樂人竇鵬也是在電影上映前不到一個月的時候,才接到寫歌任務的。

其實,如果能夠在影視劇開發的早期階段,就開始構思OST的創作並選定好演唱者,一定能夠更好地寫出適合歌手本身,又契合影視劇劇情,而且音樂本身品質能夠得到保障的好作品。

這樣不論是對歌手本身還是影視作品來說都是最好的結果。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