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示

铓嚓铓、铓嚓铓、铓嚓铓......每天早晨,瑞丽市勐卯镇勐卯村委会东一村民小组的83号民房里都会准时响起橡胶鼓声。民房的主人是象脚鼓舞传承人依保,他几十年如一日,每天雷打不动地排练象脚鼓舞。

象脚鼓舞世家 五代人的坚持

“具体什么时候开始学习象脚鼓舞,我也不记得了,只记得很小的时候就跟着爷爷和父亲一起跳象脚鼓舞。”当记者问依保什么时候开始学习象脚鼓舞的时候,他给出了记者这样的答案。依保告诉记者,从他的高祖那辈起,他们家就开始传承象脚鼓舞,到他这一代已经是第五代,他们家的人不仅会跳象脚鼓舞,还会制作象脚鼓。

依保告诉记者,学象脚鼓舞是要能吃苦的。为了学好象脚鼓舞,他小时候可是吃尽了苦头。那时候,他家的条件不是很好,吃肉都是一件很奢侈的事。没有肉吃,还要每天练习象脚鼓舞,让正在长身体的他经常感到饥肠辘辘。

依保说,练习象脚鼓舞还不算最痛苦的事,最痛苦的是制作象脚鼓。那时候没有机械,都是纯手工制作。调音的时候需要在鼓面上压上一根竹竿,人踩在竹竿上,来回走动试音。因为舍不得穿鞋调试,他都是光脚踩竹竿。每次调音完成后,脚上都会起水泡,走路时疼得钻心,疼得让他想放弃。但是,一想到这是家族几代人传承的文化,不能在自己手上丢掉,他咬咬牙又坚持下去。

为了象脚鼓舞 依保放弃了很多

象脚鼓舞对于依保而言,不仅是爱好,更是“命”,是他的全部。因为,为了象脚鼓舞,他放弃了很多东西。依保家所在的东一村民小组是一个城中村,和周边的小洋楼比起来,依保家的一层小平房显得格格不入。村里的很多人都去经商或者务工了,依保却守着象脚鼓过了一辈子。依保很清楚,如果去做别的,就得放弃他心爱的象脚鼓舞。

依保说,前些年的日子很辛苦,真的是靠着自己的信念坚持下来的。这几年稍微好了一些,随着人们开始重视民族文化,逐渐有人找他学习制作象脚鼓。但是,他的收费真的很便宜,只收几百块就包教会。他还利用教学的空闲时间制作销售象脚鼓,虽然又多了一些额外收入,但也就基本能够维持生活。

比起教学收入,让依保更为开心的是他教会了多少学生。采访过程中,依保总是如数家珍地告诉记者,他教会了哪些寨子的人跳象脚鼓舞和制作象脚鼓,越来越多的人传承了象脚鼓舞技艺,他也就不担心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消失了。

省级一等奖 是偶然也是必然

依保说,这次获得全省象脚鼓舞大赛一等奖,既是偶然的,也是必然的。偶然的是临时接到比赛通知,必然的是他和徒弟们都认真备战,获得名次也是情理之中的,只是没想到是一等奖。

依保告诉记者,他是3月4日接到比赛通知的,距离开赛只有一个多月时间。一个多月时间内,要完成编动作、排练等一系列工作,非常紧张。但是,他毫不犹豫地接下了这个任务。因为,这是传扬傣族文化的好平台,也是他圆大奖梦的机会。

依保说,虽然他们家五代传承象脚鼓舞,但是由于象脚鼓舞是比较小众的民族文化。所以象脚鼓舞比赛并不多,能有机会参赛,他肯定要好好把握。在文化和旅游局、文化馆等部门的大力帮助下,依保和徒弟们很快完成了编排。在接下来的排练中,大家发扬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每天排练2场。让依保感动的是,徒弟们都放下手中的生意或农活,一场不落地参加排练。为了让节目看起来真实和震撼,依保和徒弟们都是“真刀真枪”地上,这也是他们获得大奖的主要原因。

4月15日,云南省2019年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万科杯”傣族象脚鼓舞比赛在西双版纳州举办。相对于舞台上很多参赛队的“比动作”,依保和他的徒弟们都是真动作。最终,依保他们凭借《勐卯弄传统鼓点声》《傣族象脚鼓阵》这2个节目获得一等奖。这为宣传德宏民族文化的美誉度、知名度,扩大德宏民族文化对内对外交流增添了光彩。

大奖是鼓励 更是做好非遗传承的鞭策

参加完比赛回到瑞丽以后,依保的生活又回归了平静。他并没有因为获得省级大奖而松懈,他依旧每天认真练习象脚鼓舞,有空的时候就制作象脚鼓。但凡有人上门求教,他都毫无保留地虚心教授,他并没有像大多数人一样,抱有“教会徒弟饿死师傅”的心态。

依保告诉记者,省级大奖是对他和徒弟们的肯定和鼓励,更鞭策着他认真做好象脚鼓舞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虽然现在的教学条件简陋,但是他依旧信心满满。看到越来越多的人重视民族文化,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他就干劲十足。依保说,只要还能动,他就会一直教下去,绝不让象脚鼓舞和象脚鼓制作技艺在自己手上失传。

德宏传媒集团全媒体记者 杜军

转自:掌上瑞丽

我们经历了很多

感受了很多

来吧,来这里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