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是中國歷史上最爲繁華昌盛的王朝之一,當人們擺脫了溫飽帶來了壓力之後,便開始將目光聚焦在了精神享受領域。也正是因爲如此,文化產業在唐朝時期得到了很好的發展,湧現出了無數的文豪,爲後世留下了許多不朽之作。
當然,有些時候,不是很著名的人,也可以寫出令人讚歎的文章,比如張繼便是這樣的一個人,或許很多人都沒有聽說過他,而他也只能夠算得上是唐朝的一個三流詩人,但是正是這樣一個人,寫出了《楓橋夜泊》這般經典的著作,尤其是詩中的開頭兩句,因爲意境優美而成爲了千古絕唱。
張繼字懿孫,漢族,湖北襄州(今湖北襄陽)人,約公元753年前後在世,與劉長卿爲同時代人。張繼是個才識過人之人,並於天寶十二年(約公元七五三年)的進士。張繼的詩爽朗激越,不事雕琢,比興幽深,事理雙切,對後世頗有影響。但可惜流傳下來的不到50首。他的最著名的詩是《楓橋夜泊》。
《楓橋夜泊》
張繼
月落烏啼霜滿天, 江楓漁火對愁眠。
姑蘇城外寒山寺, 夜半鐘聲到客船。
對於這首詩,我們可以這樣理解:月亮落下去了,烏鴉不時地啼叫,茫茫夜色中似乎瀰漫着滿天的霜華,面對巖上隱約的楓樹和江中閃爍的漁火,愁緒使我難以入眠。夜半時分,蘇州城外的寒山寺淒冷的鐘聲,悠悠然飄蕩到了客船。
這是一首寫於安史之亂後的羈旅詩,而寫作的地點是寒山寺。此時的張繼來到外地,作爲一個客船夜泊之人,他望着眼前的景色,發出了無限的感嘆。
詩人運思細密,短短四句詩中包蘊了六景一事,用最具詩意的語言構造出一個清幽寂遠的意境:江畔秋夜漁火點點,羈旅客子臥聞靜夜鐘聲。所有景物的挑選都獨具慧眼:一靜一動、一明一暗、江邊岸上,景物的搭配與人物的心情達到了高度的默契與交融,共同形成了這個成爲後世典範的藝術境界。月落烏啼、霜天寒夜、江楓漁火、孤舟客子等都帶着悲涼基調,從而引出作者的羈旅之思,家國之憂。
正是因爲這樣的描寫太過動人,也太能夠引起遊子的共鳴,使得《楓橋夜泊》成爲了經典,也讓世人記住了張繼這個人。
參考資料:《唐詩三百首》、《舊唐書》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