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第三期彭山江口明末战场遗址考古发掘已出土的文物中,重要文物2000件,主要为金银器,包括金、银币,金、银锭,金、银食具,金、银首饰和金、银服饰等,这为研究明代的工艺水平、服饰制度以及审美情趣提供了珍贵的新材料。为了给腾讯视频用户提供更多优质影片,应版权方要求,VIP用户在观看该版影片时无法免广告。

  试看5分钟 重新播放 00:00 看看别的视频 刷新重试

  广告被拦截插件误伤了,45秒后播放

  关闭拦截插件恢复正常

  当前环境无法观看,请打开腾讯视频APP

  打开腾讯视频看完整版

  详情点击 10进入广告你可以在5秒后关闭该广告 关闭该广告 VIP可关闭该广告 应版权方要求,VIP无法免该片广告

  为了给腾讯视频用户提供更多优质影片,应版权方要求,VIP用户在观看该版影片时无法免广告。我们会为VIP用户继续争取免广告权益,请您谅解,谢谢!

  我知道了 广告广告 00:00/00:25直播 倍速 高清 下载

  4月29日,四川彭山江口明末战场遗址第三期水下考古发掘成果新闻通报会对外发布,经过3个多月的发掘,第三期考古发掘总计出土各类文物10000余件。其中一枚属于蜀王世子的“蜀世子宝”金印系国内首次发现。

  发掘区全景展示

  3个多月出土10000余件文物

  为抢救和保护珍贵文物、进一步了解遗址分布范围及文物分布规律,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联合眉山市彭山区文物管理所于今年1月10日正式对江口明末战场遗址开展了第三次考古发掘。截止到4月28日正式结束,前后历时3个多月,发掘面积5000平方米,勘探面积10000平方米,最终出土文物10000余件。

  在第三期彭山江口明末战场遗址考古发掘已出土的文物中,重要文物2000件,主要为金银器,包括金、银币,金、银锭,金、银食具,金、银首饰和金、银服饰等,这为研究明代的工艺水平、服饰制度以及审美情趣提供了珍贵的新材料。

  金、银手镯在展览中

  “蜀世子宝”金印含金量高达95%

  在已出土的2000件重要文物中,“蜀世子宝”金印显得格外引人注目。该“蜀世子宝”金印,外观为方形印台、龟形印钮,印面铸有“蜀世子宝”四字。印台边长10厘米,厚3厘米,含金量高达95%。

  这枚“金疙瘩”的来历也是不同寻常。记者了解到,“蜀”字证明了这枚金印原为明蜀王府之物,“世子”为亲王嫡长子。从印文可知这枚金印为明代蜀王世子所拥有,既是蜀世子的身份象征,也是蜀王府历代世子传用之珍宝。

  “蜀世子宝”金印出水现场

  “蜀世子宝”金印在展览中

  此次发掘填补多项“空白”

  这并非彭山江口明末战场遗址第一次发现“宝贝”。2016年起,经国家文物局批准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联合国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眉山市彭山区文物保护管理所对江口沉银遗址进行考古发掘。

  2017年4月,第一期彭山江口明末战场遗址考古发掘正式收官,共出土文物3万余件,此次发掘也实证了张献忠江口沉银的传说。2018年1月24日,第二期考古发掘如期动工,历时近3个月,共发掘出土文物12000余件,其中最为重要的是发现了一枚蜀王金宝。

  在此次的第三期江口明末战场遗址发掘中,还出土了不同规格的铅弹,这为判定该遗址性质为古代战场遗址提供了又一新的佐证。目前,从文物原地埋藏的迹象来看,在基岩河床上发现了多处银锭、金锭以及金块嵌入岩石的情况,有关专家因此推断这批文物未经过长距离搬运,这个区域很可能为战争发生地或接近于战争发生地。

  此次发掘中还出土了一些官银,这从地域及税种上均可补前两次发掘之空白。尤其是发现了来自于乐至、仁寿、乐山、德阳、广汉等地的属于大西政权银锭,这对研究大西政权的财政制度以及统治区域均具有重要意义。

  相关专家表示,该次考古不仅确认了文物的分布规律与遗址内河床的起伏状态、基岩局部的微结构以及航道的位置具有直接关系,对遗址本身有了更为深入的认识。而且,还发现了同一属性的文物集中分布的情况,例如发现了金器的集中分布区以及银锭的集中分布区,对认识当时张献忠撤离成都前的状况具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目前,四川彭山江口明末战场遗址第三期考古发掘经工作已于4月28日全部结束。经过三次水下考古发掘,江口沉银遗址共出水文物52000余件。下一步,这些文物的保护利用工作也有了实质性进展,江口沉银博物建设预计将在2020年年底开始动工建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