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示

4月29日,在生态环境部举行的例行新闻发布会上,新闻发言人刘友宾表示,《“无废城市”建设试点工作方案》印发以来,各省积极推荐“无废城市”候选城市,生态环境部会同相关部门筛选确定了11个城市作为“无废城市”建设试点,它们分别为广东省深圳市、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安徽省铜陵市、山东省威海市、重庆市(主城区)、浙江省绍兴市、海南省三亚市、河南省许昌市、江苏省徐州市、辽宁省盘锦市、青海省西宁市。

此外,河北雄安新区(新区代表)、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开发区代表)、中新天津生态城(国际合作代表)、福建省光泽县(县级代表)和江西省瑞金市(县级市代表)作为特例参照“无废城市”建设试点一并推动。

据相关人士介绍,全国23个省市区推荐了59个候选城市,最终选中11个,入选率约18.6%。“无废城市”究竟什么样?将何时到来?为何这11个城市被选中?

垃圾围城之困

首先厘清一个概念——“无废城市”是不是没有废物的城市?当然不是。

“无废城市”是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为引领,通过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持续推进固体废物源头减量和资源化利用,最大限度减少填埋量,将固体废物环境影响降至最低的城市发展模式,也是一种先进的城市管理理念。

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无废城市”建设试点工作方案》,“无废城市”是一种先进的城市管理理念,最终要实现城市固废产生量最小、资源化利用充分、处置安全的远景目标。

国家建设“无废城市”有其紧迫性,在“无废城市”建设方案的背后,有存在多年的现实矛盾。

“中国是目前世界上固体废物产生量最大的国家。每年新增固废100亿吨左右,历史堆存总量高达600—700亿吨。”生态环境部部长李干杰表示,中国固废产生强度高但利用不充分,部分城市“垃圾围城”的问题十分突出。

不仅利用不充分,对固废的处理也是一项“老大难”。

华东师范大学城市发展研究院院长曾刚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当前中国的固废处理领域仍处于一种无序、无组织的混乱状态,缺乏整体规划和管理,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率都没有得到很好的发挥。

实际上,固废处理市场背后蕴藏着巨大的经济效益,“垃圾山”里也藏着金山银山。

“‘无废城市’建设是当前我国实现经济转型、接力可持续发展、增强民生福祉的重要手段。除了能够提高固体废物的利用率,带来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也将激发市场潜力,带来较大规模的经济效益。”李金惠表示。

李金惠介绍:“目前,我国城市生活垃圾主要通过填埋进行处理,垃圾渗透液在这一过程中随之产生,其含有的高浓度有害成分,如果未经处理或未达标进行排放,会严重污染地表水、地下水和周围的土壤,甚至直接污染大气。”

建设“无废城市”,从源头上减少固体废物的产生,提高固体废物资源利用效率和无害化水平,其最直接的益处就是对环境的改善。变“垃圾围城”为“无废城市”,将改善人们生活居住的城市环境,有利于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

清华大学环境学院教授蒋建国说:“生活垃圾、危险废物、易燃垃圾等固体废物相关行业已经具有万亿级的市场,‘无废城市’建设将会再次拓展市场空间,同时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中国工程院院士杜祥琬曾指出,建设“无废城市”的潜力和潜在效益巨大,据估计,到2030年,我国固体废物分类资源化利用产值规模将达7万亿元,带动约4000 万个就业岗位,成为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支柱和经济增长新动能。

无废城市”何时到来?根据国家部署,预计未来两年时间内,将在全国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无废城市”建设示范模式,2021年把试点城市行之有效的改革创新举措制度化。

为什么是这11个城市?

根据生态环境部公布的名单,这11个试点城市横跨中国南北东西,既包括生态环境佳的深圳,也有曾经污染十分严重的钢城包头。为何选中的是这11个城市?

根据《“无废城市”建设试点工作方案》,“无废城市”的建设试点应是有条件、有基础、且规模适当的城市。

生态环境部有关负责人进一步解释,在筛选试点城市时,首先要考虑国家战略布局,在京津冀一体化、长江经济带、粤港澳大湾区等国家战略规划区域,选择具有代表性、带动作用比较强的城市。

其次,要综合考虑东中西部不同区域的产业特点,以及地方政府的积极性等因素,优先选取开展过或正在开展各类固废回收利用试点,并且取得积极成效的城市。

再次,就是在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中选取基础较好的城市。

被选中的这11个试点城市需要满足上述条件。那么,被选中之后,该如何建设“无废城市”?

根据《方案》,“无废城市”的建设重点在于推进固废源头处理的减量和资源化利用,最大限度地减少填埋量。因此,推进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绿色化发展是建设的重要内容。

生态环境部固管中心副主任臧文超介绍,在试点阶段,“无废城市”建设试点更加强调补短板。具体举措上,主要围绕理顺城市层面固体废物污染防治与循环利用的体制和长效机制下功夫,包括建立部门责任清单,集成国家单项试点可推广应用的制度,探索建立固体废物综合管理制度和技术体系等。

与此同时,业内专家也提出了一些建设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曾刚表示,在“无废城市”的先期探索中,要加快解决关键环节中的阻碍要素,比如多头管理的混乱体系,中介、黄牛等扰乱正常市场秩序的因素。

“不同政府部门主管不同类型的废物,相互之间有交叉,造成了部门之间配合失调。同时,不同类型的固废之间差异较大,如何将其放在一个盘子里来管理,是一大难题。”蒋建国说。

值得一提的是,在固废处理方面,日本、新加坡等国家已经提供了成功的范本。从国际经验看,正规化、规模化的处理企业是推动循环经济发展的关键力量。但与之相对的,是当前中国处理市场主体依然小而散,与目标尚存在一定差距。

如专家所言,“环保路上,中国要学的还有很多。”

补充链接

1.建设无废城市有其紧迫性

快速的城镇化演进导致环境污染指数上升。国家统计局的相关报告指出,近年来,我国城镇化演进不断加快,城镇化速度甚至快于发达国家同期。但以工业化为主导的城镇化发展也带来了污染问题。“工业规模的扩大是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增加的主要因素。我国工业固体废物产量平均每年增长10%,综合利用量平均每年也增长10%。”中国环境保护产业协会固体废物处理利用委员会秘书长李金惠说。

固体废弃物遗留堆存问题严重。蒋建国认为:“我国固体废物存在历史遗留问题,特别是工业固废的历史堆存问题较为严重,如何降低储存量是一大难题。”据国家统计局国家数据库统计,截至2018年5月,我国工业固体废物年产生量约33亿吨,历史累计堆存量超过600亿吨,占地超过200万公顷。2017年,北京和上海两地产生的生活垃圾均超过900万吨。除了产生量大、堆存量高,还有固体废物利用率不高、非法转移倾倒、处置设施选址难等现象存在,不仅浪费资源、占用土地,而且存在严重的环境和安全隐患,危害生态环境和人体健康。

固体废物的处置看似与普通老百姓的日常生活相距甚远,实则息息相关。生活垃圾是固体废物中的一个大头,每年每个一线城市大约生产900万吨的生活垃圾。李金惠说:“生态环境问题归根结底是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问题。这些问题与我国所处的发展阶段息息相关,是长期实行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排放的生产模式和消费模式带来的必然结果。”建设无废城市,有利于培育绿色生活方式,增进人们的环保意识。

李金惠认为:“正是为了缓解环境质量现状与人民对优美自然环境需求之间的差距,‘无废城市’建设提上议程。”《方案》提出,到2020年要实现大宗工业固体废物贮存处置总量趋零增长、主要农业废弃物全量利用、生活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水平全面提升、危险废物全面安全管控,非法转移倾倒固体废物事件零发生,同时培育一批固体废物资源化利用骨干企业。

2.环保路上,要学的还有很多

“无废城市”这一提法虽然较新,但我国在固体废物处理的相关领域已经积累了丰富经验,做出了不少积极探索。

在贵州,开磷集团实现了以磷石膏、黄磷炉渣等“三废”资源综合利用技术的产业化发展,并已经在民用建筑、工业厂房、办公和广场等公共场所、公路、矿山井下充填等领域取得较好应用效果。在杭州,“虎哥回收”实现了生活垃圾分类投放、收集、运输和处置,回收垃圾资源利用率高达95%。在苏州,餐厨垃圾处理自有一套,已经形成了“属地化两级政府协同管理、收运处一体化市场运作”的“苏州模式”。去年6月,国家发改委出台《关于创新和完善促进绿色发展价格机制的意见》,从国家层面明确提出垃圾计量收费模式,进一步推进了垃圾分类的实施进程。

蒋建国认为:“目前的问题在于,不同的政府部门主管不同类型的废物,相互之间有交叉,造成了部门之间配合失调。同时,不同类型的固体废物之间差异较大,如何将其放在一个盘子里来管理,是一大难题。”

生态环境部固管中心副主任臧文超介绍,在试点阶段,“无废城市”建设试点更加强调补短板。具体举措上,主要围绕理顺城市层面固体废物污染防治与循环利用的体制和长效机制下功夫,包括建立部门责任清单,集成国家单项试点可推广应用的制度,探索建立固体废物综合管理制度和技术体系等。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