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但物理學大師楊振寧卻堅決反對這一提議,他認爲王貽芳把建造對撞機想得過於簡單,其建造過程當中存在着的風險自然是無可預料到的,只是盲目講建造對撞機提上日程實際上是缺乏考慮的。尤其是在高能粒子物理—凝聚態—粒子天體物理研究領域,對撞機更是發揮着重要的作用,倘若中國的對撞機真的得以建成,那在當代的物理學將會有着劃時代的意義。

楊先生是非常實在的一個人,他做的工作都是紮紮實實地,講求實際效果,實實在在,這是他的一個性格。他對人坦誠,不會虛假的一套。可是我覺得更重要的是他對自己誠實。——聶華桐

物理巨星,各持己見

提及楊振寧,想必大家並不陌生,在中國的現當代物理學界他算得上是響噹噹的人物。楊振寧不僅與李政道聯手斬獲了諾貝爾物理學獎,而且在中國當代的物理教育上有着很大的影響,而正是因爲有了楊振寧存在才使得如今中國的物理學取得了飛快的進步。我們不得不承認的是,楊振寧絕對是當之無愧的物理學大師。

王貽芳的名聲或許沒有楊振寧的那樣大,但事實上他也算是後起的翹楚,他不僅是中科院院士,在國際上也攬獲大獎。王貽芳用自己的實力一步步走上了國際舞臺,並且成爲了實驗高能物理學家的領軍人物,其中物理學界也是有着深遠的影響力的。

楊振寧與王貽芳都是中國當代物理學界的大人物,在各自的領域都有着豐厚的研究成果,而兩人必然都期望着中國的物理學能夠取得更大的突破與發展。出於共同目的的兩個人進行隔空喊話,對於國家修建對撞機上保持着完全相反的態度,這也如同文壇當中激烈的脣槍舌戰一樣吸引着世人的眼球。

王貽芳堅持認爲中國一定要建造對撞機,即使花上360億也是值得的。但楊振寧卻保持着相反的態度,認爲王貽芳考慮得太少。那麼,這裏面究竟藏着這樣的原因呢?

對撞機建造,技術難題

或許大多數人對於對撞機都比較陌生,但它卻在當代的物理學領域有着極其重要的地位,就如同軍事上的航天母艦一樣對於一個國家的物理發展的深入研究有着十分重要的推動作用。尤其是在高能粒子物理—凝聚態—粒子天體物理研究領域,對撞機更是發揮着重要的作用,倘若中國的對撞機真的得以建成,那在當代的物理學將會有着劃時代的意義。

然而想要建成對撞機卻並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這不僅僅想要鉅額的財力支撐,更需要有足夠的技術支持,而且難度係數也是在中國物理學史上從來沒有出現過的。而且建造對撞機還是個精細活,倘若稍有不慎,即使是絲毫的誤差都會導致前功盡棄,前期投入的所有人力物力財力就這樣有去無回。

曾經就有國家因爲建造對撞機失敗而導致了慘重的財政赤字,社會經濟在一時間之內就受到了很大波動。即使政府已經極力挽救,但卻仍然沒能彌補之前的虧損。不得不說,要想建成對撞機絕對是一場技術能力與經濟實力的考驗,與此同時還需要承受着巨大的風險才能得以完成,這考驗的更是一個國家的決心與魄力。

早在二十世紀五十代初,世界上就有人開始了對於建造對撞機的構想。但是迫於當時的條件限制以及各方面的技術都還不夠成熟,這纔沒有被納入修建的計劃當中。而1961年就已經有了兩臺建成的對撞機並且被投入了使用當中,然而在當時的製造技術還比較簡單,而且造價也相對較低。但這卻開啓了製造對撞機的先河,爲近代高能物理的發展作出了很大的貢獻,同時也爲人類建造更大更強的對撞機奠定了基礎。

提倡認同,非凡意義

王貽芳的導師丁肇中教授就在對撞機的幫助下發現了著名的 J/ψ粒子,成爲享譽國際的知名物理學家。或許正是因爲如此讓早前的一輩物理學家體會到了對撞機巨大作用,而在導師的影響下使得王貽芳對於中國建造對撞機始終保持着支持的態度。

而隨着科技的發展與時代的進步,人們對於對撞機的需求已經遠遠不止當初的水平。同時,對撞機的性能不斷增強,這對於造價與技術都是翻倍的考驗,雖然如今的中國製造已經在世界上站穩腳跟,但能否將它順利建成卻還是一個未知數。

其實早在王貽芳提出建造對撞機之後,就受到了國內大部分物理學家的廣泛認同。雖然要付出360億的高昂代價,但他們卻認爲這既是一個挑戰,但更多的則是一個機遇。王貽芳提出中國的物理學想要走到世界的前列就必須建造對撞機,即使花上360個億也是值得的,畢竟這是一項造福後世的偉大功業。

中國物理學的發展也必然因爲對撞機的建成而走上騰飛之路,站在世界前列必定是指日可待的。不得不說,建成對撞機的確是有着非凡意義的。

全面考慮,堅決反對

但物理學大師楊振寧卻堅決反對這一提議,他認爲王貽芳把建造對撞機想得過於簡單,其建造過程當中存在着的風險自然是無可預料到的,只是盲目講建造對撞機提上日程實際上是缺乏考慮的。楊振寧有理有據地回擊着這樣的提議。

楊振寧先生首先指出,投入的360個億或許只是前期的計劃投入,後續各種各樣的費用本身就是一個未知數,或許造價需要成倍上升也不是不可能的事。早先美國就在修建對撞機的時候計劃投入30億美元,殊不知到最後甚至達到了80億美元還要多。作爲發達國家的美國在建造對撞機上就喫盡了苦頭,更不用說是仍然發展中的中國了。

本身這360億對於中國來說也是一個不小的數目,雖說中國的積極已經取得了很大的發展,但是基礎設施卻還沒有達到十分完善的程度,這無疑是一個巨大的挑戰。此外,倘若這個項目真的得以實行,那需要投入更多的則是人才,這必定是要與國際接軌的,從國際社會當中引入人才也是必不可少的事情。而在這樣的研製過程當中,也可能存在着研製機密被別國竊取的風險,自己辛辛苦苦鑽研出來的成果卻被別人輕而易舉地拿走,自然是不划算的。

綜合多方面的考慮,楊振寧才下定決心阻止當時中國對於對撞機的建造,所有的分析都有理有據,令人信服。然而他並不是就此就阻斷了中國物理學的發展道路,所謂天時地利人和,待到時機成熟再將它提上日程也未嘗不可。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