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国氢弹之父”于敏。在氢弹试验成功后,于敏马上又带领团队去到了绵阳的大山进行核武器的研究。

大家好,我是甄女士。
世界上有几个国家拥有氢弹?
目前为止公认的有五个,而我国是其中之一。
但为中国设计氢弹的人却很少有人知道。
他叫于敏,在他1988年退休之前,他的名字曾是中国绝密。
连他的妻子孙玉芹都说:“没想到老于是搞这么高级的秘密工作的。”
他被大家称为“中国氢弹之父”,但是于老连忙说:“研究氢弹原理的是一批科学工作者,参加设计、实验的人就更多了,要说攻关,是集体攻关,我只是其中一个卒子。”
而他自己口中的“卒子”到底有多牛?
他没留过学,没喝过一滴“洋墨水”,被大家亲切的称为“国产土专家1号”。
他在最艰难的岁月,硬是在一张白纸上用世界惊讶的速度完成了独立制造氢弹的神话。

1926年,于敏出生于河北的一个普通家庭,那个年代的军阀混战和抗日战争给于敏的童年留下了深刻的记忆。
12岁那年,于敏差一点被一辆日本军车碾压。上中学时,每次经过日本军营,于敏都要被迫向旗鞠躬行礼。
那一刻,让年纪尚小的于敏切身的感受到了动荡年代不安的滋味。
在高中毕业前,他的父亲失去了工作,家里也实在没有钱供他上学。
后来,他靠着他人的资助上了北大,并且以物理系第一名的成绩成为新中国成立后北京大学第一届毕业生。
在北大学习期间,于敏是老师眼中最刻苦学习的学生之一,他经常自己一个人跑到景山上看书,当其他同学在宿舍里聊天放松,他就在旁边拿着书做题,因为没有路费,就连寒暑假也留在北京钻研学术。
大学毕业后,于敏考上了著名物理学家张宗燧的研究生。这位导师是以严格要求学生而著名,同时更是第一位在剑桥大学开课的中国人。
但于敏却勇于挑战,经常挑最难的课题进行研究。
在一次考试中,全系的平均分只有20,于敏却考了100分。
就连很少表扬学生的张宗燧都说,“没见过物理像于敏这么好的。”

1951年研究生毕业后,他被钱三强看中,去了中科院近代物理研究所。
进入研究所不久后,于敏就和同事们一起办了一个原子核理论培训班,后来培训班的年轻人几乎都成为了我国第一代基础核理论科技人员。
后来他又和杨立铭教授合著《原子核理论讲义》,让重原子核壳结构理论、粒子能谱研究等均取得突破性成果。
钱三强看过后直接说:“于敏填补了我国原子核理论的空白!”
1957年,日本一个专家来华访问并和于敏讨论原子核相关问题,
于敏的才华给日方留下了深刻印象。
便问:“于先生是从国外哪所大学深造的?”
于敏笑道:“我啊,除了ABC之外,基本都是国产的。”
1961年,苏联试爆氢弹“沙皇炸弹”,这爆炸一时震惊了世界。

也在那一年,研究原子核10年的于敏被钱三强叫到了办公室。
钱三强直截了当的说:“组织上打算让你参加热核原理研究。”
这个研究其实就是氢弹。
突然起来的转方向研究让于敏有些始料未及。
钱三强说:“咱们一定要赶在法国之前,把氢弹研制出来!”
于敏同意了,马上开始了氢弹技术的理论探索。
有位于敏的老同事曾告诉大家,对于敏个人而言,这次的转方向是很大的损失。于敏当时已经很有成绩,而核武器研究不仅任务重,集体性强,而且意味着他必须放弃光明的学术前途,隐姓埋名,长年奔波。

但是于敏全都放下了,他上不告父母,下不告妻儿。他的名字和他的事业一起,成为了国家最高机密。
35岁的他在公开的学术讨论中消失了。
那时,世界上只有英美苏三国成功研制了氢弹。美国甚至公开表示,决不能让中国搞氢弹!
为了完成氢弹的研究,于敏们进入青海研究基地,吃的是加沙子的馒头,喝的是苦涩的碱水,冬天冷的鞋都会冻坏。
最为关键的是,当时我国的在氢弹的研究上还是一张白纸。
1965年,于敏带领团队前往华东计算机所,开始了中国核武器发展史上著名的氢弹原理突破“百日会战”。

于敏当时经常半跪着在地上分析堆积如山的计算纸带,终于实现了氢弹原理突破。
当时国内当时仅有一台每秒万次的电子管计算机,并且95%的时间分配给有关原子弹的计算,只剩下5%的时间留给的氢弹设计。
1966年12月28日,我国首次氢弹原理试验。
为确保拿到测试结果,试验前,于敏顶着戈壁滩零下三四十摄氏度的刺骨严寒,半夜爬上102米的铁塔顶端,检查和校正测试项目屏蔽体的摆置。
1967年6月17日上午8时20分,新疆罗布泊上空出现了“两个太阳”,中国首次大气层全当量氢弹空投试验获得成功。

试验成功的这一刻,于敏并没有在现场,而是在北京守候在电话旁。
他说,“我这个人不大流泪,也没有彻夜不眠,回去就睡觉了,睡得很踏实。”
而于敏也确实创造了一个中国奇迹。
因为从第一颗原子弹爆炸到第一颗氢弹爆炸美国用了7年3个月,苏联用了4年,英国用了4年7个月,我们只用了2年8个月。
正式这次的成功让中国在1971年,顺理成章的恢复了联合国席位,从此国际局势因中国联合国席位的恢复,而彻底改写。
在氢弹试验成功后,于敏马上又带领团队去到了绵阳的大山进行核武器的研究。
他说,“我们的武器在地下,是固定的人家卫星一看你这个位置都知道,核武器已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如果丧失威慑能力,我们就要重新受到核讹诈。”

为了研发二代核武器,于敏的身体受到了放射性物质的辐射变得越来越虚弱。
在首次地下核试验的时候,于敏上台阶都要抬着腿才能慢慢上去,在观测火球时差一点休克。
不久后,于敏又一次因为过度劳累休克,幸好抢救及时没有什么大碍。
但两年后,于敏在返回北京的列车上开始便血,送到医院时又一次休克了。
在与死神抗争的时候,于敏没有忘记研究。于敏分析,美国核武器的设计已经接近理论极限。为了限制他国发展,美国很可能会促成国际社会全面禁止核武器试验。
当时,邓稼先已经到了直肠癌晚期,身体忍受着病痛的折磨。但是他依旧和于敏一起写下了《关于中国核武器发展的建议书》,建议在世界全面禁止核试验前加快中国的核试验步伐。
1996年7月29日,在邓稼先逝世10周年这一天中国郑重向全世界宣布:从1996年7月30日起中国暂停核试验。
1996年9月10日,联合国大会以压倒多数票通过了《全面禁止核试验条约》。
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原院长胡思得说,那次上书,为我国争取了10年用于提高热核武器水平的时间,其意义绝不亚于氢弹原理的突破。
搞了一辈子核武器于敏说,自己是一个和平主义者。
“我当然不愿意打仗,我打心眼里赞成核武器最好都彻底销毁、完全禁止。可是,在50年代,核大国几次威胁要使用核武器来打我们,你要想不受人家欺负的话,就不能没有核武器。”

见过于老的,都说“于老的眼睛是含笑的。”
但是这位一直温文尔雅的老人,却也会拍桌子。
在青海核武器研制基地。
由于某型号试验未能达到预期效果,被军管会定性为“理论长期脱离实际的恶果”,并让于敏按照他们的意思表态。
那一次,一向话也不多的于敏终于按捺不住“你们就是把我抓起来,我也绝不能同意你们的意见。因为你们的意见不符合科学规律!”
事实胜于雄辩,后来按照于敏的改进建议,实验得到技术上的修正并实现了成功。
几十年过去了,大家回忆到:“如果当时他说一句假话,整个氢弹科研方向、路线将全部改变。”
73岁那年,于敏曾以一首题为《抒怀》的诗总结自己,其中两句是:
亲历新旧两时代,愿将一生献宏谋。
2012年,于敏的妻子孙玉芹的突然离世,他伤痛万分。
于敏说:“亏欠妻儿很多,妻走了,他想补偿,但来不及了。”

2019年1月22日上午10时,93岁的于敏的遗体告别仪式在八宝山举行。
那天,千人送别于敏,现场挽联如瀑。
有网友这样评价于敏的一生:
他一生感动中国,而也因为他,没人敢动中国。
国有国士,举世无双。
部分资料来源:
氢弹之父于敏:500万奖金背后鲜为人知的故事
“中国氢弹之父”于敏
于敏获国家最高科技奖:隐姓埋名28年 婉拒“氢弹之父”称谓
于敏:为了科学真理拍桌子
于敏:干惊天动地事 做隐姓埋名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