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这个概念挺长,不过先说一下结论,就是:
一,清王朝提早灭亡;
二,不会有亿万群众去勤王。
再来指出一下问题,就是这位题主前面的问题已经显露出了历史基础教育的恶果,后一个补充的说法,更显示了对清朝最基本情况的无知……还敢下结论,真服了。
先科普一下“不是主力会战”的问题。
绝大部分只从教科书和历史爽文上了解历史的读者,往往把清朝的“百万大军”当真。
其中包括八旗、绿营和练勇,到甲午战争之前确实有100.1万左右,不过是纸面数据,做不得数的。
为什么这么说呢?
首先,八旗分为禁旅八旗和驻防八旗,前者的功能是居住北京,拱卫皇室,是清朝的禁卫军的兵源,但事实上的禁卫军又要从中精选、抽调,并不完全等同;后者的功能是驻防要地,以备征调。
但是,到了清朝中期,即嘉庆、道光之后,八旗兵已经几乎没有可战之兵,平定张格尔和打英国人,前者调动了东北的索伦马队、大小金川的土兵,更多的是装备火枪火炮的绿营,后者则调动了土司兵和绿营。
也就是八旗“动不了”,是只能趴窝的“战略力量”。
其次,绿营采取的是塘汛制度,也就是分散驻扎,比如四川的绿营兵额是各省之冠,但是分驻无数塘汛,有的汛地甚至只有一两个兵丁驻守,只有一部分标营是集中驻扎的队伍,而清朝调兵,是点对点的,就是凑兵出来,这个地方来5个,那个地方来3个,最后凑出个几百人、上千人已经是极限了。
正因为如此,就出了第三,团练,也就是所谓的“勇营”,这部分军力不是国家的编制军队,而是由士绅、官员招募的雇佣兵,但是能有多少,战斗力有没有,就得看招兵的人的威望财力和事后练兵的能力了。
具体到鸦片战争中,清朝全国调兵,赶赴广东、浙江两个分战场,抽调绿营兵近10万人,本钱不可谓不大,如果再算上各省自行招募的团练,这个数字要翻好几番,而真正到战场上,1万绿营兵,身后往往要跟着几万团练,这个可以看反攻宁波的例子。
但是真打的时候,无论兵勇,基本上是几炮过来就撒丫子跑了。
在鸦片战争中,抵抗最坚决,自身伤亡率最高,并能给英军制造一点伤亡的,也就只有八旗兵驻防了,乍浦和镇江的八旗伤亡率都能达到30%,而绿营部队伤亡率往往也就1.5%不到就崩溃。
问题是,要知道,道光皇帝对鸦片战争投入兵力的规模是远在新疆的镇压张格尔叛乱战争(36000人,花费1000多万两白银)的3倍,军费也是3倍。
可以说,鸦片战争中,清朝所动员的军力,是他能够拿出来的全部机动兵力的总和。
到了二次鸦片战争,清军的投入,甚至包括了他的皇家禁卫军,以及围堵太平军北上的全部二线兵力,打光了,清朝的中央手里几乎就没牌了。
中法战争是情况最好的,只是云南、贵州和广东、广西四省的兵力。
甲午战争,则是把清朝手里所有可以调动的受过西式训练,能够使用西式武器的兵力53000人(日军情报数据),全部都填进去了,还临时抽调了一群连枪都不会开的湘军和新兵上战场。
庚子国变,清朝在东北的全部正规兵力丢光,在京津冀的全部中央军,即武卫军除了在山东的袁世凯2、3万人外,全部填了进去,不算义和团也有近10万人。
综上所述,可以这么说,这几次战争,清朝并不是有余力没有使出来,而是使出了吃奶的劲儿还是掰不过腕子,除了趴在地上认输,也没有别的选择。
至于这位朋友所说的发动群众,事实上,第一次鸦片战争道光皇帝就发布过发动群众的上谕,第二次鸦片战争咸丰皇帝也发布过发动群众砍鬼子头的赏格,甲午战争也不是没有发动东北的团练支援,庚子国变干脆遍地都是义和团。
可是那有怎么样呢?
义和团的德行早就给了我们答案,让他们真刀真枪地扑杀洋兵不行,哪怕是在洋兵打过来之后,他们去扒扒铁路,也算是人民战争吧?问题是,他们干了吗?
至于二次鸦片战争的广州,更有意思,刚刚屠杀了十万洪兵起义的广东汉人的两广总督叶明琛去发动群众?他敢去,第二天就给他砍了反清复明了。
这还不要说,每次战争的军费,都打得清政府即将破产,就算是境况最好的中法战争,打了一段时间以后,最“爱国”的四川总督也连连叫苦,说是实在没有钱给云贵协饷了,而天朝的朝廷更是频频举债。
说到底,很多事儿,不是想不想,而是能不能,而不知道当事人能不能的情况下,大放厥词地说想不想,只能算是耍流氓。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