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9日,網傳一份落款爲現任首都醫科大學校長饒毅、寫給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會李靜海主任的答覆函。

從開頭內容來看,該函的緣起是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會要求首都醫科大學調查饒毅“論文涉嫌存在不端行爲”。

饒毅用方舟子去年的三篇文章作爲回應,稱“其結論非常清楚:饒毅實驗室沒有任何造假或其他不端”。

29日下午,方舟子在其社交平臺上評論此事稱:

今年6月起,饒毅擔任首都醫科大學校長。根據上述答覆函,饒毅認爲此時把調查函寄到其新任職不久的首都醫科大,“不僅不合適,而且說明有些人沒有良心。”

然後給出了三點建議,分別舉報了武漢大學醫學院李紅良、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生化細胞所研究院裴鋼和中國科學院上海藥物研究所耿美玉三人學術造假。

1)貴委應該有效、有膽魄地徹底調查武漢大學醫學院李紅良17年如一日明目張膽的造假;

2)貴委應該嚴肅調查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生化細胞所研究院裴鋼於1999 年,用貴委三項經費(39630130,39625015和39825110)支持其發表的論文(Ling etal. PNAS 96:7922-7927)。該篇論文的圖3、圖4、圖5是不可能真實的,只有造假才能產生(衆所周知GPCR需要七重跨膜區域纔有功能,裴鋼號稱只要5重跨膜,而且居然兩個GPCRs都是這樣的,出了3個同樣錯誤的圖)。貴委20年不觸及這一問題,

現在這是實名舉報,貴委不要推卸躲避,洗刷中國科學院因這篇造假文章選出院士的恥辱。

3)今年中國科學院上海藥物研究所的耿美玉研究員作爲通訊作者的文章 (Wang et al Cell Research 29:787-803),號稱其發明的藥物GV971能夠通過腸道菌羣治療小鼠的阿爾茲海默症。這篇文章,不造假是不可能的。現實名舉報,請貴委做些好事,爲中國科學界洗刷恥辱。

29日下午,21新健康記者分別就此函致電中國科學院、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生化細胞所研究院、中國科學院上海藥物研究所和以及GV971的公司綠谷製藥,截至發稿,均未有回覆。

三位被舉報人的簡介如下:

圖源:武漢大學醫學部官網

圖源:中國科學院分子細胞科學卓越創新中心(生物化學與細胞生物學研究所)官網

圖源:上海藥物所官網

耿美玉即是前段時間刷屏的國產“老年癡呆”新藥的發明人。

根據上海藥物所官網,耿美玉爲中國科學院上海藥物研究所學術所長、研究員、課題組長;國家“973”計劃“糖化學糖生物學研究”項目首席科學家、“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主要從事抗阿爾茨海默病和抗腫瘤分子靶向藥物研發和生物標誌物研究,領銜研發的抗阿爾茨海默病藥物正在臨牀III期研究,3個分子靶向抗腫瘤藥物正在進行系統的臨牀前評價。系統闡明瞭數十個自主研發的分子靶向藥物的新作用機制,發現了數個療效預測與療效監控生物標誌物。在TiPS、J Nat Cancer Inst、Cancer Res、Intl JCancer、Oncotarget、Mol Pharmacol、J Biol Chem、J Med Chem等SCI學術雜誌上發表了100餘篇論文。研究成果獲國家技術發明獎一等獎一項(第五名)、“上海市優秀學科帶頭人”、“上海市領軍人才”、“上海市五一巾幗創新獎”等多項獎勵。2009年入選上海領軍人才,2010年入選“上海市優秀學科帶頭人”,2013年入選中國科學院百千萬人才工程,被授予“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稱號。

但是,業內對於這個號稱“填補了這一領域17年無新藥上市的空白”的國產新藥甘露特鈉膠囊(GV-971,商品名“九期一”)的質疑多重,包括對其臨牀試驗設計、原理和機制、試驗數據、綠谷歷史產品等問題。

根據國家藥監局的公告:這個藥“用於輕度至中度阿爾茨海默病,改善患者認知功能。該藥是以海洋褐藻提取物爲原料,製備獲得的低分子酸性寡糖化合物,是我國自主研發並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創新藥,獲得國家重大新藥創制科技重大專項支持”。

同時,“國家藥監局要求申請人上市後繼續進行藥理機制方面的研究和長期安全性有效性研究,完善寡糖的分析方法,按時提交有關試驗數據。”

那麼問題來了,“海藻提取物”和“低分子酸性寡糖化合物”分別是什麼?

“也就是說,這個藥的核心成分是從海藻中提取出來的,不是單一組分,是一個天然提取物。一般化學藥物主要起作用的活性成分是非常明確的。”一位業內研發此類藥物的科學家當時在接受21新健康採訪時解釋,“九期一是一個混合物,成分比較複雜。所以它在生產時可能會遇到質量控制方面的問題:如何保證每一批次的成分穩定、不同批次之間的一致性是有難度的。”

上述國家藥監局的批件中也提到,要求申請人完善其分析方法,“也反映出這個藥的分析技術可能還不夠成熟,可能給質量控制帶來困難。”

業界對於九期一的質疑大多針對臨牀試驗的設計、數據和療效。“關鍵是九期一的臨牀數據不充分。”上述研發人員認爲。

其臨牀試驗包括幾個飽受爭議的點:

一是臨牀試驗設計:“九期一至少跟目前國際藥企巨頭做的設計是完全不一樣的。它既是對症治療也是對因治療,所謂對因治療,目的是真正改變疾病進程,比如延緩疾病發展或者阻止、逆轉,但是目前在阿爾茨海默領域一般沒人敢提逆轉。”

新聞通稿中:九期一3期臨牀主要牽頭研究者、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精神衛生中心肖世富教授表示:“阿爾茨海默病目前的藥物治療還是對症治療,且可供選用的藥物不多,不能延緩或阻止病程進展。基於九期一®新的作用機制和獨特的臨牀療效特徵,相信該藥能夠爲阿爾茨海默病治療提供新方案。”

九期一3期臨牀主要牽頭研究者、北京協和醫院神經科專家張振馨教授表示:“我從事老年癡呆研究50年,參與了多個藥物的國際多中心研究,始終沒有找到對阿爾茨海默病令人滿意的治療藥物,九期一®36周的臨牀試驗結果令人振奮,終於讓我們看到了希望和曙光,爲全球患者和家屬感到由衷的高興。”

一位業內研發人員認爲,現在國外不少臨牀實驗中的受試者中有相當一部分已經在使用標準療法,比如多奈哌齊和美金剛(均爲已獲批多年藥物)。”而九期一的入組患者看起來是“沒有用基礎標準治療的。如果病人已經在用其他藥物治療了,再用九期一,與安慰劑組的差別是否有那麼大也不好說。”

二是效果,九期一3期臨牀做了36周,達到了“改善認知”的效果,“國外的臨牀試驗一般至少在18個月以上。”

另一個令人困惑和大多數人質疑的數據,來源於在24至36周的關鍵時間段,安慰組的患者突然惡化,差值一下子擴大到2.54,也就是說使用九期一和不用的患者療效出現了顯著差異。

這也是上述新聞通稿中提到的認知功能量表(ADAS-Cog)評分改善2.54分。

“但實際上多奈哌齊,六個月的臨牀實驗數據評分,分值就能達到三分以上。也就是說,九期一的治療效果或許並沒有比已有藥物更好。假如它的臨牀試驗跟現有藥物做‘頭對頭’比較,證明它比現有上市藥物更好,那更容易得到國內外同行認可,未來市場也會大很多。”

三是該藥物頗爲“玄妙”的研發機制。

據綠谷的新聞通稿:該藥主要發明人、中國科學院上海藥物研究所耿美玉研究員介紹,臨牀前作用機制表明,九期一通過重塑腸道菌羣平衡,抑制腸道菌羣特定代謝產物的異常增多,減少外周及中樞炎症,降低β澱粉樣蛋白沉積和Tau蛋白過度磷酸化,從而改善認知功能障礙。靶向腦-腸軸的這一獨特作用機制,爲深度理解九期一®臨牀療效提供了重要科學依據。

對於通過腸道菌羣來減少中樞炎症進而改善認知這種機制,“可能大多數做神經科學研究的人還是心存疑問的。”一位業內研發人員對21新健康表示,“不是說它一定沒有這種可能性,但目前九期一所展示出來的東西和數據是遠遠不夠的,該藥在臨牀上也沒有使用相關生物標記物或者獲得相關數據。不僅僅是神經性疾病,腸道菌羣在很多其他疾病裏到底怎麼起作用?到底多大程度上會影響到疾病的發生發展或者預防?現在依然不是很清楚。”

根據綠谷官網,今年9月6日,Cell Research(《細胞研究》)上在線發表的耿美玉研究團隊的研究論文,揭示了GV-971的作用機理,該研究成果還榮登Cell Research 10月刊封面。

據公開資料,Cell Research是涵蓋細胞生物學的每月經同行評審的科學雜誌。由中國科學院主管、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生物化學與細胞生物學研究所主辦、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命科學信息中心承辦;爲中科院、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重點支持期刊。2006年擔任主編的裴鋼院士從國際知名科技期刊引進李黨生博士擔任編輯工作,並於2006年啓動了與國際著名出版集團自然出版集團(NPG)的合作。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