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幸而护国运动起义部队随即与袁世凯军阀围绕个旧展开了激烈的战斗,并于1916年3月20日收复个旧,据记载,当时个旧市民夹道欢迎护国军并举行了庆功盛会。护国亭背后的个旧历史风云。

很多个旧人都知道

个旧云庙边

有一座亭子

名叫护国亭

护国亭是一座

双重檐的八角亭

亭子两边的立柱上

有一副对联

上联为:一战定安危 梦破人亡 从此帝制随云散

下联为:千秋论功过 民昌国盛 至今共和与日长

护国亭为什么有这样一个特别的名字?这副对联背后,抒写着什么样的历史风云?今天让我们一起来看。

护国亭背后的个旧历史风云

1915年,袁世凯宣布复辟帝制,云南都督唐继尧,将军蔡锷、李烈钧等于当年12月25日发动护国运动。

个旧,作为当时云南的经济支柱,是兵家必争之地。1916年3月10日,袁世凯命其亲信从红河南岸率领8千余人攻打个旧县城。

抢先从个旧下手,目的是要切断护国军的财源,然后再占领蒙自、建水,最后夺取昆明以致整个云南。因此,个旧一地的得失,不止关系到南防的安危,还关乎全局的成败。

个旧于1913年始设县,不像一般古县城,四周有城楼,周边筑有坚固的城墙,易守难攻。为防匪乱,个旧县城只在一些地方修筑了简单的护城石墙、碉堡,关要处设栅子门,尚未形成坚固的城防建筑体系。

个旧县长(县知事)张维翰时年30岁,虽是文人出身,不擅长军事,但大战在即也无所畏惧,他整编了仅有的部队,加上原驻个旧警备大队、警察、消防队员共计近千人编组,在县署及周边布防,共同防御。

血战持续了三天三夜,叛军轮番进攻,守军英勇抗敌,无奈敌众我寡,守军伤亡惨重,子弹已快打光,活着的人都已精疲力竭。军连长唐国佐、个旧警察局巡长李祖基等百余人英勇殉职,无辜市民百余人身亡,张维翰也身受重伤。

战斗中,张维翰留下了一首《绝命诗》,表达了守土有责、宁愿战死沙场的决心和担当精神。这也是护国运动保卫个旧之战的亲身经历者给后人留下的唯一一篇战地纪实文学作品。

向上滑动阅览

《绝命诗》(节选)

“大盗终移国,天南举义旗。倾师分道出,备少后方危。竖子受伪命,江外纠群夷。乘虚犯吾邑,志在窥滇池。吾适当其冲,率队与相持。我有骁勇士,彼多蛮夷儿。吾无城与垒,彼有好枪支。众寡既难敌,胜负已可知。顾有守土责,安能寸步离……拼此文弱身,与之苦交绥。血战三日夜,弹尽力已疲。计惟突围出,苟免非所期。冀能抄敌后,冒死歼其魁。倘竟先战死,于义亦何辞。所恨寸草心,未能报母慈。仗兄善奉养,勿告亦勿悲。但祝前军胜,正气扶纲维。”

幸而护国运动起义部队随即与袁世凯军阀围绕个旧展开了激烈的战斗,并于1916年3月20日收复个旧,据记载,当时个旧市民夹道欢迎护国军并举行了庆功盛会。

因为全国讨袁形势发展迅猛,迫使袁世凯于3月22日宣布撤销帝制,其皇帝梦彻底破灭,袁世凯也于6月份在一片讨袁声中死去。

不忘历史,重建护国亭

护国亭的前身是一座六角亭,名叫护云亭,因年久失修已经不存于世。

(护云亭历史照片,陈瑞松 摄)

为了让个旧这段特殊的历史得以铭记,2007年,个旧市人民政府采纳市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的建议意见,在个旧云庙旁重建了这座护国亭,并作序立碑,将其事件经过镌刻其上。

战争的硝烟已经远去,如今的护国亭外是葱郁的树木,亭内是纳凉休憩的市民。但这座亭子,仍然在静静地告诉每一个个旧人,那些战火纷飞的岁月,无数仁人志士曾经为我们的岁月静好献出生命和热血。

没想到吧

这座护国亭

竟然是为了纪念

个旧在护国运动中的

这一场战役而重建的

下次路过这里时

别忘了去重温

个旧的厚重历史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