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幸而護國運動起義部隊隨即與袁世凱軍閥圍繞箇舊展開了激烈的戰鬥,並於1916年3月20日收復箇舊,據記載,當時箇舊市民夾道歡迎護國軍並舉行了慶功盛會。護國亭背後的箇舊歷史風雲。

很多箇舊人都知道

箇舊雲廟邊

有一座亭子

名叫護國亭

護國亭是一座

雙重檐的八角亭

亭子兩邊的立柱上

有一副對聯

上聯爲:一戰定安危 夢破人亡 從此帝制隨雲散

下聯爲:千秋論功過 民昌國盛 至今共和與日長

護國亭爲什麼有這樣一個特別的名字?這副對聯背後,抒寫着什麼樣的歷史風雲?今天讓我們一起來看。

護國亭背後的箇舊歷史風雲

1915年,袁世凱宣佈復辟帝制,雲南都督唐繼堯,將軍蔡鍔、李烈鈞等於當年12月25日發動護國運動。

箇舊,作爲當時雲南的經濟支柱,是兵家必爭之地。1916年3月10日,袁世凱命其親信從紅河南岸率領8千餘人攻打個舊縣城。

搶先從箇舊下手,目的是要切斷護國軍的財源,然後再佔領蒙自、建水,最後奪取昆明以致整個雲南。因此,箇舊一地的得失,不止關係到南防的安危,還關乎全局的成敗。

箇舊於1913年始設縣,不像一般古縣城,四周有城樓,周邊築有堅固的城牆,易守難攻。爲防匪亂,箇舊縣城只在一些地方修築了簡單的護城石牆、碉堡,關要處設柵子門,尚未形成堅固的城防建築體系。

箇舊縣長(縣知事)張維翰時年30歲,雖是文人出身,不擅長軍事,但大戰在即也無所畏懼,他整編了僅有的部隊,加上原駐箇舊警備大隊、警察、消防隊員共計近千人編組,在縣署及周邊佈防,共同防禦。

血戰持續了三天三夜,叛軍輪番進攻,守軍英勇抗敵,無奈敵衆我寡,守軍傷亡慘重,子彈已快打光,活着的人都已精疲力竭。軍連長唐國佐、箇舊警察局巡長李祖基等百餘人英勇殉職,無辜市民百餘人身亡,張維翰也身受重傷。

戰鬥中,張維翰留下了一首《絕命詩》,表達了守土有責、寧願戰死沙場的決心和擔當精神。這也是護國運動保衛箇舊之戰的親身經歷者給後人留下的唯一一篇戰地紀實文學作品。

向上滑動閱覽

《絕命詩》(節選)

“大盜終移國,天南舉義旗。傾師分道出,備少後方危。豎子受僞命,江外糾羣夷。乘虛犯吾邑,志在窺滇池。吾適當其衝,率隊與相持。我有驍勇士,彼多蠻夷兒。吾無城與壘,彼有好槍支。衆寡既難敵,勝負已可知。顧有守土責,安能寸步離……拼此文弱身,與之苦交綏。血戰三日夜,彈盡力已疲。計惟突圍出,苟免非所期。冀能抄敵後,冒死殲其魁。倘竟先戰死,於義亦何辭。所恨寸草心,未能報母慈。仗兄善奉養,勿告亦勿悲。但祝前軍勝,正氣扶綱維。”

幸而護國運動起義部隊隨即與袁世凱軍閥圍繞箇舊展開了激烈的戰鬥,並於1916年3月20日收復箇舊,據記載,當時箇舊市民夾道歡迎護國軍並舉行了慶功盛會。

因爲全國討袁形勢發展迅猛,迫使袁世凱於3月22日宣佈撤銷帝制,其皇帝夢徹底破滅,袁世凱也於6月份在一片討袁聲中死去。

不忘歷史,重建護國亭

護國亭的前身是一座六角亭,名叫護雲亭,因年久失修已經不存於世。

(護雲亭歷史照片,陳瑞松 攝)

爲了讓箇舊這段特殊的歷史得以銘記,2007年,箇舊市人民政府採納市人大代表、政協委員的建議意見,在箇舊雲廟旁重建了這座護國亭,並作序立碑,將其事件經過鐫刻其上。

戰爭的硝煙已經遠去,如今的護國亭外是蔥鬱的樹木,亭內是納涼休憩的市民。但這座亭子,仍然在靜靜地告訴每一個個舊人,那些戰火紛飛的歲月,無數仁人志士曾經爲我們的歲月靜好獻出生命和熱血。

沒想到吧

這座護國亭

竟然是爲了紀念

箇舊在護國運動中的

這一場戰役而重建的

下次路過這裏時

別忘了去重溫

箇舊的厚重歷史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