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趕緊叫上曾經在漁輪廠大排檔一起喫過夜宵的兄弟們,再去看一眼漁輪廠。寧波漁輪廠的前身,其實就是一個由勤工、恒大、趙祥記、漁法記、張品記、史法記等6家小船廠合併建成的浙江省輪船公司寧波分公司船舶修理組。

甬江邊的“玉米樓”——寧波財富中心,是江東北路上的一道風景。“玉米樓”西側靠甬江邊不起眼的地方,有一些老廠房和一間船塢。

這是一個有故事的地方。當年叱吒寧波的工業重地——寧波漁輪廠,就在這個位置,江東北路305號。

漁輪廠拆遷後,這兒又成爲有名的夜排檔集中地。

每天晚上人聲鼎沸,堪稱甬城最大的“午夜食堂”,曾經慰藉了很多人的胃和夜的寂寞時光。

寧波漁輪廠的前身,其實就是一個由勤工、恒大、趙祥記、漁法記、張品記、史法記等6家小船廠合併建成的浙江省輪船公司寧波分公司船舶修理組。

1956年3月,修理組與寧波農具機械船舶修理廠析出的人員、設備合併,創建了浙江省交通廳航運管理局寧波修船廠,寧波漁輪廠正式誕生。

1957年,更名寧波船舶修造廠,生產能力大幅度提升,不僅能修船,還開始製造躉船,並建成浙江省第一座千噸級船塢。

1970年起,能建造的漁輪規模不斷擴大。1976年,排水量1500噸、載重500噸的冷藏運輸船下水,標誌着技術和生產能力又達到了一個新的水準。

改革開放以後,企業迎來新的活力。到1987年,企業職工已達1495人,廠區江岸線長380米,擁有200噸自行式龍門吊車等設備222臺,年產漁輪8艘。

1988年,8154型冷凍艉滑道拖網漁輪下水,艙容190立方米,可日速凍魚貨4.5噸,被稱爲當時最先進的漁輪,並在1989年全國艉滑道拖網漁輪行業評比中榮獲第一名。

整天在中山公園唱歌的王阿姨是漁輪廠最早一批的員工,她在漁輪廠做了30多年,直到退休。

“那個時候就每天騎個自行車,一大批人晃盪晃盪進了漁輪廠。換上工作服,帶上口罩,開始一天的工作。大家都是年輕小姑娘小夥子,都很有幹勁的!”

揹着手在濱江沿岸溜達的方叔叔是1970年漁輪廠蒸蒸日上的時候進的廠,18歲的他懷着一腔豪情壯志在漁輪廠奮鬥了28年。他在這裏結識了自己的妻子,在這裏認識了一幫好朋友。

“那個時候的幸福很簡單餒,賺多少錢就可以花多少錢。領了工資和朋友一起出去喫一頓,和老婆孩子出去給孩子買點小玩具,一家人都很開心。”

然而,1998年,在經歷了43年的打拼後,寧波漁輪廠終於結束了自己的歷史,改制更名爲寧波富興工貿發展有限公司,遷址藥行街。

2004年,因濱江大道建設需要,漁輪廠原廠址部分廠房拆遷。

開飯店已經30年的“黃胖”,最輝煌的日子還是曾經的漁輪廠年代。

老闆回憶起,“那時的客人真的多啊,翻檯都來不及,很多老客戶。基本忙到凌晨才收攤。第二天中午又開始。一年到頭難得休息一天。”

“黃胖”家的飯店和大多數大排檔一樣,樓頂在夏天的夜晚則是最受客人歡迎的,可以吹着江風,一覽寧波的夜色。

“彈琴唱歌的小姑娘換了一茬又一茬,還有擦皮鞋的,要飯的,又熱鬧又嘈雜。但那時的人心態好像都很好,很少有人吵架。”回憶起早些年在大排檔喫夜宵的日子,張叔叔笑着說。

醬爆螺螄、毛豆、花生等寧波家常菜和各種新鮮的海鮮是最受歡迎的。

一邊喝酒,一邊聊天;一邊划拳,一邊吹牛,無所事事的日子總是過得很快。

漁輪廠大排檔還吸引了很多外地遊客。從高檔酒店、會所、KTV出來,很多人打車的第一目的地就是這兒。

和夜宵攤的老闆混的熟了,要是有了最新的海鮮,他們就會發個短信過來,催着你去嚐嚐鮮。

那些年的夜晚,這裏就是最熱鬧的地方。

燒烤的香氣和煙味兒飄出來,伴着嘈雜的講話聲和爽朗的笑聲。甚至有朋友說,“來這兒的大排檔喫一頓,比去酒店裏喫一頓還開心,還過癮。”

漁輪廠的夜排檔要拆遷的消息很是傳了一陣,最終還是在各種遺憾中成真了。

時代總是向前邁着大步,但光陰卻在歲月中留下了痕跡。

漁輪廠帶着斑斑駁駁歷史感的舊址隔江就能望見,神祕而古老的氣息緩緩透出來。

得知舊址要被拆遷的消息,不少人聞訊趕來。

上了年紀的人揹着手繞着玉米樓周圍走了一圈又一圈,靜靜地回憶着。有幾個年輕人湊在漁輪廠老舊的鐵門前,探頭望着裏面。

“我不是寧波人,但是在寧波呆了三四十年了,這一塊兒我都挺熟悉的。以前啊,這裏有很多漁船停靠,就像那種漁輪碼頭。然後一大羣人下來高高興興地去大排檔喫飯,劈里啪啦地碰酒瓶喫烤肉。

現在好像停靠的船很少了,大排檔好像也關了不少,沒剩幾家。聽說這裏都要拆遷了,就來走一走,再看看。”張師傅把手機裏剛剛拍的幾張照片翻出來。

脖子上掛着膠片相機的年輕大學生,探頭探腦地在漁輪廠門口。“我們覺得這種老船廠很神祕,而且很有感覺。今天下午沒課,特地帶着相機想來拍幾張。

可是看到水泥牆上寫着遊客止步、外人勿入,就很糾結要不要進去。突然有了一種探險的感覺。”

同行的另一個女孩子說,“我聽我外公講過這個漁輪廠,在玉米樓旁邊。好像我舅媽跟我舅舅以前就是在這裏認識的,反正我外公經常提起這個廠。

看這裏圍牆都圍起來了,遠處也有施工人員,應該是要拆了吧。我想拍幾張照片留念一下,還可以發給我舅舅和外公看看。”

漁輪廠門口道路上的清潔大叔看着這些年輕人,嘴角帶着笑意。“我打掃這條道很久了,也看了這個廢舊漁輪廠幾年了吧。

現在這一片全都要拆了,其實我倒還挺開心的。城市麼,總要發展的。江邊這麼好的位置,放個老廠房也不好看啊。”

曾在漁輪廠做過車間主任的王大爺坐在輪椅上聊起漁輪廠的往事,依舊曆歷在目。得知江邊的舊址被拆遷的消息,他有些傷感。

“在這裏有過我們這一代人的青春,留下過我們這代人的歡笑和淚水。漁輪廠見證了寧波的發展,也見證着整個時代的進步。”

漁輪廠以其獨特的地理區位和無可複製的工業文化,拆遷後將形成一個全新的城市文化地標——愛珂演藝廣場。

不知道幾年之後在演藝廣場上玩耍的人們是否還會記得,這裏曾經是創造出許多工業奇蹟的寧波漁輪廠。

趕緊叫上曾經在漁輪廠大排檔一起喫過夜宵的兄弟們,再去看一眼漁輪廠。

再約一波大排檔,再聊聊那些年輕時在這裏聊過的話題。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