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其中,寧波有奉化區大堰鎮大堰村、寧海縣梅林街道河洪村、象山縣新橋鎮東溪村入選第八批歷史文化(傳統)村落保護利用重點村,另外有14個村落入選一般村。雁蒼山爲懷,鳧溪水縈繞,一座青瓦灰牆靜謐古樸的千年古村悄然隱匿,它就是河洪村——位於梅林街道西的古村落,寧波市歷史文化名村,寧波第一長壽村,由下河、洪橋、洪家塔三個自然村組成。

山水相融的自然味道,

高低成趣的傳統建築,

繁衍生息的農耕文明,

質樸的古村落,令人眷戀和嚮往……

黃友平/攝

按照省委辦公廳、省政府辦公廳《關於加強歷史文化村落保護利用的若干意見》 和建設新時代美麗鄉村的工作要求,2020年浙江啓動實施第八批歷史文化(傳統)村落保護利用重點村43個、一般村217個。其中,寧波有奉化區大堰鎮大堰村、寧海縣梅林街道河洪村、象山縣新橋鎮東溪村入選第八批歷史文化(傳統)村落保護利用重點村,另外有14個村落入選一般村。

寧波市農村農業局的相關工作人員告訴記者,目前寧波已經有24個歷史文化(傳統)村落保護利用重點村,116個一般村。

俞勇/攝

據悉,各地要按照“修復優雅傳統建築、弘揚悠久傳統文化、打造優美人居環境、營造悠閒生活方式”的要求,重點實施古建築修復、村內古道修復與改造項目,同時做好搬遷安置區基本公建設施建設、與歷史風貌有衝突的建(構)築物整修改造等項目建設。

根據《浙江省美麗鄉村建設專項資金管理辦法(試行)》規定,歷史文化村落保護利用重點村和一般村將獲得財政補助,其中一類縣市的歷史文化村落保護利用重點村的補助標準爲每村700萬元,二類縣市補助標準爲500萬元;一般村則給予30萬元到50萬元左右的補助。

讓我們走進本批次的三個寧波重點村落,感受古村的質樸魅力。

奉化區大堰鎮大堰村

四角坪、自來山、石頭嶺、仙人頭、後門山,四周青山環繞,一條寬闊的縣溪從村中緩緩地流過,綠水青山中的浙江奉化大堰古村,如詩如畫。大堰村是大堰鎮的所在地,被譽爲“中國最美的鄉愁小鎮”。

黃友平/攝

大堰,原名大萬竹,宋舒嶽祥在《留耕堂記》中載:鄞之南邑有山曰連山,山之大塢名大萬竹。村裏以王姓爲主,宋初自柏坑遷居而來,北宋政和七年(1117年),縣令周因帶領村民在村前的縣溪修築了一條灌溉抗洪的石壘活動壩——大堰磡,於是改名叫大堰。

村裏有名人故居3處:巴人故居、王任叔墓、王坊故居,還有白閶門、毛家閶門、紅梅院、裏宅閶門、趙家閶門、柳家閶門等古居6處。坐落在下街的明代尚書第——獅子閶門,尚存門樓及中堂,爲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俞勇/攝

王鈁故居坐落在大堰村下街,面臨清流激湍的縣溪,背靠虎頭山,原有廳堂三進,今尚存大門及中堂。大門面寬三間,硬山頂,頂部聳起似牌樓,中門前左右各有石獅一對,昂首相向而蹲。三級踏垛左右各有拴馬石,人稱“獅子閶門”。

巴人故居分爲上下兩層,爲純木質結構。故居系原王鈁故居大院中之右廂房爲基礎,於1916年與張福娥結婚時所建,距今約80多年,坐南朝北,佔地117.6平方米,重檐硬山造,面寬二間一弄,樑架五柱七檁,前後天井。臥室北面爲廚房,陳列有巴人使用過的部分器具,二樓爲陳列室,收藏有巴人塑像一尊、巴人著作49冊、相關書籍21冊、原始照片28幅及巴人手稿等。

寧海縣梅林街道河洪村

雁蒼山爲懷,鳧溪水縈繞,一座青瓦灰牆靜謐古樸的千年古村悄然隱匿,它就是河洪村——位於梅林街道西的古村落,寧波市歷史文化名村,寧波第一長壽村,由下河、洪橋、洪家塔三個自然村組成。

俞勇/攝

河洪村,始建於1052年,現由下河、洪橋、洪家塔三個自然村組成,是寧海梅林西部鳧溪河畔近千年的古村。河洪村背山面水,明代古廟下溪廟門口楹聯“一派溪水奏管絃,四圍山色開圖畫”一語道出河洪山水之秀。村內古宅錯落、古井遍戶、古樹林立,皆具古蹟遺韻,是天然的養生福地。

俞勇/攝

河洪村不大,卻是一個遠近聞名的長壽村,目前90歲以上的老人有7位,80歲以上的老人有50多位,寧波市曾經的第一壽星朱土花生前就住在這裏。河洪村“全民動員”開展長壽村打造,近些年村莊環境及硬件設施得到全面提升。

“前有溪水纏村繞,後有螺山插雲霄,東邊碧綠鳳鳴潭,西邊彩色桐樹岙。”這就是這個美麗古村的形象寫照。生態優美,底蘊深厚,民風淳樸,老人高壽。

象山縣新橋鎮東溪村

東溪村位於象山縣五獅山麓南首,新橋鎮西北部。村莊面積縱橫2.5平方公里,全村3300餘人,地理優越,交通便利。東溪村建村距今已有747年,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屬省歷史文化傳統村落,尚存大量明清時期古建築和人文資源。

東溪村現存古宅、古祠堂、古驛道、古寺廟等古建築共40餘處,主要集中在中心村區和東溪溪流兩旁,建築連片相依,規模性較好,深具浙東傳統的空間格局。

俞勇/攝

村前有一溪流奔騰向西,緩流悅耳潺潺,驟湍聲若洪鐘,源溯旋潭,綿延十里,一脈貫海。溪流由東溪嶺腳的水流匯合,溪上有多橋橫臥,從廟前楊橋開始,經興溪橋、九曲橋、長灣橋、華益橋、春暉橋、隔溪坑橋、老大橋(東溪橋)、小庵橋、新大橋、魚烏橋,至西成塘橫七橋止,被稱爲“東溪十二橋”。

從高處俯瞰東溪村,崇山峻嶺間,有一條有名的東溪嶺古道。它早年間是象山南北陸行的唯一要道,如今是登山愛好者的去處,古道上有不少蜿蜒曲折的路段,它就像是一條時光隧道,穿梭於東溪村百年的歷史之中。

相關文章